中国教育报 2025年1月6日 第六版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所在,也是强化思政引领力的主要路径。江苏海洋大学作为涉海类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主动响应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在涉海类高校中首次提出“蓝色思政”育人概念,致力探索思政育人新路,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蓝色思政”从学校特色和学科实际出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融合的理念创新,也是推进“学海、知海、爱海、护海、强海”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实施以来,有效提升了学生海洋强国的意识和能力,有力激发了学生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使命感。
“蓝色思政”首要是在思政课程中凸显“海味”
江苏海洋大学思政课从实际和特色出发,形成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课程体系。探索构建“蓝色思政”课程体系,积极推动海洋意识、海洋文化和海洋强国融入课程思政,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思政育人课程体系。围绕凸显“海味”,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丰富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海洋文化”“人类与海洋”等28门海洋文化教育通识课程,推进海洋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把海洋强国战略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社会变革、地方发展的背景中讲深讲透讲活。常态化举办蓝色主题思政课,邀请海洋领域知名专家、典型人物来校分享海洋故事,不断增强学生海洋意识。开设“中华海洋文明”等课程,利用课堂教学和“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节点,将海洋发展史等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切实提升学生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蓝色思政”关键是在课程思政中彰显底色
课程思政具有间接性、内隐性,需要教育主体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浸润。“蓝色思政”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断厚植思政课程鲜亮底色。成立中国近现代海洋史研究中心,支持教师跨学科开展海洋历史文化研究,提升当好思政育人“大先生”的本领。对标学校扎根淮海、面向黄海、辐射沿海、走向深海的发展理念,在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产业等领域,打造“海洋+”专业课程群,打造“蓝色思政课程共同体”,实现蓝色思政“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的课程思政闭环。结合校史资源和红色基因,打造系列网络文化教育精品,讲好海大故事,传播海大声音,实现蓝色领航与红色根脉融合。挖掘身边人、典型事,引导学生筑牢信仰之基,坚定正确价值追求,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蓝色思政”根本是推动“学、思、行”的有机统一
思政教育唯有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探索,思政教育才能更加深入人心。“蓝色思政”突出鲜明的实践导向,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实践思政相统一。通过用好内、外两个课堂,搭建认知体系、共情体系、力行体系,实现“教”与“学”互动,促进“知”与“行”的合一,完成了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的教育闭环。在课程黏性上,从海洋自身属性挖掘思政内涵,遵循进阶式教育理念,形成课程推动、文化浸润、实践锻造的进阶式培养路径。在课程实践上,以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育人为导向,主动服务区域海洋产业发展需求,牵头成立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获批省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海洋科考船、海上综合试验平台等重大涉海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力打造以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水产养殖学等专业为龙头、其他涉海专业为主体的涉海专业集群。注重思政教育向课程实践渗透,把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融入实践环节,推动学生把所学所思自觉融入现实行动,自觉服务海洋强国和海洋产业发展需求,达到双螺旋上升的育人效果,把思政育人成果写在蓝海上。
作为涉海类高校,江苏海洋大学正以更加自信和成熟的姿态站在新的起点上,把思政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以培养“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海洋人才为己任,不断完善“蓝色思政”育人体系,致力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海洋意识、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不断书写新时代立德树人新篇,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努力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通讯员:倪念念 孙军)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1/06/content_144745_18158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