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校主页
新版旭日新闻网
资讯
学校要闻 校园快讯
媒体聚焦 党建动态
 
视觉
旭日视频
旭日观海
 
平台
校报在线 淮海之声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新华日报:向海图强 江苏海洋大学举行高质量发展大会 勇立潮头 在新时代航道上全速前进
2025-11-26 14:22   新华日报   (点击: )
分享到:

时间:2025年11月24日 来源:新华日报

黄海潮涌,万象更新。静思湖畔,新帆待发。11月15日,江苏海洋大学举行高质量发展大会。

大会现场,江苏海洋大学党委书记许峰回顾了学校建校40年来的办学历程——自1985年在黄海之滨创立以来,始终坚持与海为伴、与时代同行。

许峰表示,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学校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洋强国的殷切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服务国家战略的宏大愿景转化为扎根江苏、建功海洋的坚定行动,凝聚向海发展的奋进力量,聚焦“海洋事”,勇担“海洋责”,在培养时代新人的事业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的新征程上乘风破浪、奋楫争先,为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磅礴的江海力量!

江苏海洋大学校长汤建作学校高质量发展报告。他表示,江苏海洋大学应向海发展的时代呼唤而生,乘科教兴国的历史浪潮而兴,更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逐梦深蓝、经略海洋”的时代使命,秉持“向海而生”的初心与梦想,笃行“向海而兴”的实践与突破,描绘“向海图强”的使命与愿景,奋力书写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蔚蓝篇章。

强化特色打造

开辟事业发展“新赛道”

江苏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是江苏省唯一一所海洋大学,也是中国第七所海洋大学。

1985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家和江苏省为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推进苏北振兴,在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市筹建淮海大学。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2所高校的对口援助下,一代师生用“筚路蓝缕启山林”的精神在一片盐碱地上开启了创校之路。1989年,学校正式定名为淮海工学院。

2013年,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6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开启向海图强的新征程。

近年来,江苏海洋大学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抢抓海洋强国战略和江苏沿海发展等多重战略叠加机遇,坚定“扎根淮海、面向黄海、辐射沿海、走向深海”的服务面向,统筹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认真书写科教兴海、人才兴海大文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擦亮“蓝色名片”、展现“蓝色作为”。学校荣获2024年度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于2024年7月成为江苏省首批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2025年,成功入选江苏省双高协同创新发展试点单位。

立足发展新阶段,江苏海洋大学第一次党代会明确了学校事业发展“三建一高”目标任务,即深入推进“向海”转型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奋力谱写国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建设新篇章,确定了“转型突破、提质增效、高位求进”新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转型突破。到2026年全面达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条件,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步是提质增效。到2030年前后,力争建成高峰学科2—3个,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跻身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第三步是高位求进。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在全国海洋类高校中走在前列。

聚焦内涵建设

打造支撑沿海发展“新优势”

学校紧密对接海洋强国战略,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创新实施“四海五蓝”战略,扎实推进“向海”转型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为支撑服务地方海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推动学科“向海布局”,在打造涉海学科高峰上“谋突破”。加强涉海学院建设。先后成立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海洋工程学院、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等6个涉海学院。目前,学校正积极组建智慧海洋学院,深入推进建设海洋领域和人工智能交叉复合型特色学科和专业,赋能智慧渔业、智慧港口、智能海洋装备等“智慧+”海洋产业发展。

坚持学科建设“向海”聚焦。以海洋科学优势学科为牵引,持续重点发展涉海特色优势学科。现有工程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建有“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工程与装备”“海洋经济与文化”“海洋生物与医药”五大涉海学科群。现有硕士点中,包含了学科目录中的所有涉海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其中涉海硕士点占比57%。

推动学生培养“向海拓展”,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谋新绩”。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坚持专业调整“向海”延伸,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打造海洋特色专业集群。目前在招的60个专业当中,涉海专业和涉海专业方向达到45个,占比达到75%。全力打造“海洋生物与医药”“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海洋信息技术与智慧应用”“土木与港海工程”“海洋文化与港口商务”等5个特色专业群。

深化“科教+产教”双融合。建设产业学院14个,其中省级重点产业学院1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近4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得国赛奖项1500余项、省赛4700余项。

推动人才队伍“向海汇聚”,在促进才智融通发展上“谋成效”。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精准对接海洋学科建设需求,多渠道引进涉海类高水平人才。2021年以来,引进学科带头人、海内外优秀博士450余人,创新人才团队2个。全校博士比达51.8%,其中涉海专任教师占比超过60%。学校5位教师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专兼职教师中,国家和省级人才有411人。

推动科技创新“向海图强”,在提升战略服务能力上“谋引领”。加强涉海平台建设。建有省级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省军民融合发展智库及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7个,其中涉海科研平台占比80%。海洋智能装备实验室获批“十四五”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涉海学科引智平台获批“十四五”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同时,与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中国海洋大学、江苏开放大学联合共建江苏省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产出涉海科研成果。强化有组织科研创新,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产良种选育、健康养殖、海洋药物、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产出了一批具有浓郁“海味”的科技成果。学校获批承担农业国家和行业标准《青蛤》标准修订项目,成功培育出江苏第一个海水贝类新品种“江海大1号”。深入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建成高效率无细胞蛋白生产平台,拥有基因编辑相关工具酶140多个,突破基因合成工具酶量产的技术封锁。受国家基金委资助,参与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下潜深度7449米,是目前全球最深深度的拉曼光谱仪。

服务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政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形成覆盖连云港、辐射全省的产学研合作网络。牵头成立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和新材料产学研合作联盟。大力推动成果转化,近年来获批省科技副总项目200余项,完成技术成果转让100余项。

攻坚学科“高峰”,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新阵地”

放眼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担起推动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使命,全力推进“向海”转型建设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深入实施“四海五蓝”战略,积极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服务海洋产业发展的“新阵地”,力争成为推动沿海地区由潜在增长极变身为显性增长极的“关键变量”。

推动学科专业高位布局。优化顶层设计,主动对接地方海洋产业布局,深耕区域海洋主导产业转型发展和江苏“1650”产业体系,精准学科发展方向、定位和服务面向,明确学科“向海布局”建设路径,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增长极。建好涉海类专业及专业集群;探索建立未来产业学院,切实提升海洋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全力打造涉海学科高峰。按照“1个基础学科+2个支撑学科+N个协同学科”的学科建设路径,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以“海洋科学”省级优势学科为基础,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涉海成果,形成“海洋+”学科群的聚合效应。

抢占海洋科技创新高点。推进打造海上综合试验基地等海洋科技研发平台。加强科技方向布局,服务支撑连云港市未来产业发展。

打造服务海洋产业发展高地。进一步加强校地、校企对接,以与连云港高新区“双高协同”创新发展试点共建为契机,遵循“五个一”建设标准,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创新生态,重点突破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瓶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下一步,江苏海洋大学将继续扛起服务海洋强省建设的使命担当,笃定“向海”转型的战略方向,系统推动学科发展“向海布局”,持续推动学生培养“向海拓展”,积极推动人才队伍“向海汇聚”,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向海提质”,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强链兴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奋力书写新的“江海答卷”。

原 文 链 接:https://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505293&layountIndex=5&date=20251124&siteID=2&id=1


关闭窗口
分享到:
 
 
 
友情链接
新华网 光明网 人民网 中青在线 中国教育报 中国大学生在线 思政育人

招生咨询电话:(0518)80307598
江苏海洋大学办公室版权所有 地址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
电话:0518-85000   邮编:2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