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通灌校区党总支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工作实效显著。在党建引领下,大学科技园助力科技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灌校区管委会精心谋划工作,努力做好校区服务保障工作,继续教育学院统筹推进继续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继续教育办学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一、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切实提升组织政治能力
通灌校区党总支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加强二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党政共同负责制,认真执行总支会议、“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完善制定了《中共江苏海洋大学通灌校区总支部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和《江苏海洋大学通灌校区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重视领导班子政治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请示报告制度、总支委会制度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情况。实际工作中实行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坚持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2023年初党支部换届后,3个党支部的支部书记都有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进一步加强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员群众政治素质
利用好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网络培训、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强国”“江苏先锋”、党建网站、自学等多种学习形式,通过第一议题、专题报告、主题党课、参观学习等形式,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习活动,把每周群众理论学习和支部党员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形成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良性工作氛围。
三、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总支委会议、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群众学习中来,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定期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分析研判,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安排部署。按照学校要求积极开展教职工网络安全培训,明确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具体职责,制定《通灌校区总支部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细则》。
四、党建引领,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党员立足岗位奋发有为,让党旗在通灌校区一线高高飘扬。大学科技园紧紧围绕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五大功能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取得突破性发展。
践行初心使命,发挥先锋作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促进业务和理论双提升。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赋能科技型企业,助力高质量发展,‘两在两同’齐贡献”“学党史筑初心赓续红色血脉”“下企业、忆初心、办实事、解难题”“喜迎二十大,汇聚资源政策,助力中小企业发展”“贯彻安全发展观,强化责任担当,助力企业安全生产”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其中“喜迎二十大,汇聚资源政策,助力中小企业发展”荣获学校最佳党日活动。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责任担当。大学科技园以载体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各类平台、各类项目的申报工作。2021年5月27日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成为全国140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员之一;2019年获批江苏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020年获批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2021年获批江苏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园地、连云港市发改委双创示范基地;2022年获批江苏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江苏省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基地、连云港市市级广告产业园等10个平台与项目。


本着“注重科技创业孵化、全链条化服务”的宗旨,不断提升孵化能力和孵化质量。五年累计引进入园企业98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20余家次;培育高新技术入库企业6家;培育学生创业落地企业40多家;在科技部、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考核中获B级以上等级。
注重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大学科技园密切关注省市级科技、人社、工信、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信息,主动出击,积极对接,承办了“创响江苏”“创客中国”、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近20场次,承办江苏省英才名匠各类培训15班(场)次,实现了“以赛促进”“以赛促宣”的良好效果。


积极探索机制创新模式,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覆盖创新创业全流程的扶持政策,利用区域外创新资源,为园内外中小企业服务,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入江苏省大学科技园联盟、长三角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分别与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小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连云港市赣榆区东源船舶修造厂等签订合作协议。

通灌校区管委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勤政务实、忠于职守、勇于开拓”的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一切围绕教学科研,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管理校区,为学生提供优良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坚决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在疫情防控攻坚战中,通灌校区管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上级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把疫情防控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克服人员不足、后勤保障紧张等多重困难,科学、精准、有效落实学校和属地的各项部署,扎实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决筑牢校园疫情安全防线。管委会领导带头,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每天巡查校园,深入疫情防控一线,聚焦关键环节,开展全天候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严格落实。
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全力守护平安校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的安全管理原则,做好校区安全稳定工作。一是以定期重点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做到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置,切实维护校园和广大师生人身财产安全。二是加强校园车辆管理力度,保证校园内交通安全,道路通畅。三是认真做好消防工作,定期组织学生、外化单位人员参加消防知识培训及消防灭火演练。消防监控室和校园监控室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坚持每日安全防火报告制度,严防火灾发生。四是联合海州区公安分局、新南派出所等相关单位,举办线上线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防恐宣传、反邪教等。通过讲座报告、实例讲解、组织知识竞赛、发放宣传资料到宿舍、摆放展板、显示屏播放、悬挂宣传横幅等形式,多渠道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全力守护好师生员工的“钱袋子”。

持续改善,保障有力,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做好校区维修改造工作。完成通灌校区至善楼外墙改造、篮球场场地及围栏改造、通灌校区屋面防水、图书馆电路改造、学生餐厅、浴室装修改造等20余项重大维修改造项目。加强物业公司、食堂、保安公司、门面房等外化单位管理,切实为校区广大师生多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后勤服务师生满意度。
继续教育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的办学目标,秉持“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注重社会效益、以服务求支持,以质量谋发展”的办学宗旨,主动顺应社会经济和区域产业需求,充分利用我校应用型学科专业优势及海洋办学特色,更加密切与行业产业的合作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统筹推进继续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学院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做好廉政风险点排查和防控工作,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廉洁自律承诺书》。
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地方和行业人才需求服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制度建设,合理设置招生专业,全力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点布局,多措并举开展校外教学点规范化管理,强化质量监控和督导考核。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持续推进互联网在线教育,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主动以更快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不断拓展自考助学办学资源。持续加强校内自考助学二学历教育的招生和教学过程管理,积极为在校学生服务。积极拓展校外自考助学合作办学项目,增设校外自考助学点。
加强校政、校企合作,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采用“学历+技能”形式,实行订单式培养,注重多方面能力提升,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为他们培养上手快、放得下、留得住的各方面人才,服务连云港市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大力拓展非学历社会培训。强化对非学历教育办学的管理,制定《江苏海洋大学非学历教育管理办法》,加强继续教育办学基地建设,注重培训策划和过程管理,不断提升培训质量。承办连云港市转业军官进高校专项培训6期总人数达600多人,还相继承办了省海监总队、省洪泽湖管委会、骆马湖管委会、省太湖和滆湖管委会、高宝湖渔管办等一大批海洋特色专项培训,有效推进江苏渔业文化、科技、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同时省内税务系统干部职工各类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等相继开展,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社会效益。主动联系和对接市人社局,积极探索SYB创业培训教育新模式,不断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年培训量达1500多人,培训规模一直保持全市第一,培训成效显著,受到市人社局和在校大学生的好评。
站在新的起点,通灌校区党总支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证、政治优势,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