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学校2025年“聚力打造学科高峰”“切实提升海洋产业发展支撑能力”重点任务,持续推进“海洋+”系列学术品牌建设,4月16日下午,理学院第四期“理蕴未来青年学术论坛”成功举办。本期论坛以“海洋国际+解析海洋物理场:三维海洋势流数值模型构建与应用”为主题,特邀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教授、研究中心主任钱岭博士作专题报告。论坛由理学院院长史林兴教授主持,学院全体青年教师积极参与。

钱岭教授以“有限体积法构建三维海洋势流数值水池模型及应用”为题,系统阐述了非线性势流理论在海洋工程领域的突破性应用。报告从势流理论的核心优势切入,指出其在高效模拟波浪与海洋结构物相互作用中的独特价值,并重点对比传统边界元方法的局限性。钱岭团队基于有限体积法构建的全非线性三维势流数值水池模型,通过混合网格离散策略与三维自由面捕捉技术,实现了大规模复杂流场的高精度模拟。此外,该模型创新性地与OpenFOAM粘流模型无缝衔接,为跨尺度流固耦合机制解析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结合典型海洋结构物(如浮式平台、海上风机基础等)的模拟案例,钱岭生动展示了该技术在海洋物理场重构、结构物动态响应预测及极端海况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潜力,为海洋工程设计与安全运维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在互动环节中,与会教师围绕“有限体积法的计算效率优化”“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验证方法”以及“数值模拟成果向工程实践的转化路径”等方向展开深入探讨。针对混合网格离散的稳定性、模型参数敏感性等关键问题,钱岭结合国际前沿研究经验,提出了“动态自适应网格加密”“多尺度数据同化”等创新思路,为海洋多物理场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视角。现场讨论聚焦实际需求,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导向,充分彰显了学术交流的活力与价值。
史林兴表示,本期论坛以“海洋国际+”为纽带,精准锚定三大价值维度:一是聚焦海洋势流理论创新,解码数值模拟技术对海洋工程研究的范式突破;二是强化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前沿研讨激荡思维,直击数学物理方法与海洋科技深度融合;三是深化“海洋+”战略纵深推进,以理论-技术-应用的全链条创新赋能学科生态升级。他强调,系列论坛持续聚焦“海洋+”学科群建设,既彰显了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与海洋科技深度融合的战略价值,也为青年教师锚定国家“海洋强国”需求、探索跨领域协同创新提供了实践范式。钱岭教授作为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国际知名学者,其研究成果不仅为学院学科发展注入前沿视角,更通过国际化科研合作网络,推动“海洋+”学术品牌与国际海洋科技前沿接轨。
理学院将持续以学术品牌为引擎,加速构建“基础研究夯基垒台、技术攻关立柱架梁、工程应用积厚成势”的科研生态,并通过深化国际学术交流,拓展联合攻关与人才共育路径,为服务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的理学院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