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号召,2025年暑假期间,围绕“青春向海、强国有我”主题,江苏海洋大学各学院师生组建了13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渔港、岛礁、企业以及市场一线,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海洋事业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海洋科技:产学研用驱引擎,探深开创开新境
海洋科技,是探索蔚蓝奥秘的钥匙,是驱动海洋事业发展的引擎。当实验数据与猎猎海风共振,这份力量便有了推动深蓝未来发展的澎湃动能,而海大学子正以青春之力,在海洋科技的赛道上奋力前行。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智汇水产” 团队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他们深入连云港市渔业一线,把课堂上学到的水产养殖科技知识,运用到科技助农实践中。在鱼塘边、实验室、渔港中,学子们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水产养殖的科学性与效率。团队成员陈同学感慨道:“在实践中不仅提升了自身能力,更诠释了青年担当。”他们也将不断努力,推动水产科技成果向乡村转化,为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力,让海洋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潮起朐湾 线绘瀛洲” 社会实践团队,将脚步迈向连云港连岛堤头灯塔与老障头区域,展开了一场细致入微的实地考察。团队认真观察周边海岸,沿潮间带查看水痕与沉积物,俯身观察土壤纹理及层理结构,分析潮水退速与携物能力。此外,人工防潮堤和养殖设施等人类活动痕迹也被详细记录,为分析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提供依据。

海洋工程学院“向海问智,以行践新”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则踏上了海洋科技的探索之旅。6 月下旬,他们走进学院实验室与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在精密仪器的运作声中,近距离感受海洋科技的独特魅力。这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项技术,都是探索深海的利器,团队成员在其中深化专业认知,拓宽专业视野。学院老师表示,未来将深化与实验室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制学习,为海洋强国建设培养更多掌握核心科技的人才,让海洋工程科技在青年一代手中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
海洋科普:码头学堂传雅韵,慧心启智润心房
海洋科普是连接人与海洋的桥梁,是知识的传递者、意识的唤醒者。它将海洋馈赠的故事、蔚蓝世界的图谱、护海行动的指南串联起来,打破认知隔阂,在守护海洋、赋能发展中绽放光彩。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的海洋科普团队以“科普深蓝增学识,弘扬海韵强国梦”为主题,走进向阳小学,指导孩子们搭建微型生态瓶造景景观,以趣味手工激发青少年对海洋的热爱。

电子工程学院“深蓝筑梦实践团”成员走进河滨社区与东苑高新社区,指导孩子们折叠“渔光互补船”折纸模型并粘贴光伏板装饰,并借助实物模型动态演示,生动解读“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绿色模式,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保护与科技探索的种子。

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探秘未来・筑梦成长”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携手中交三航局江苏分公司,为孩子们设置了纸牌承重挑战赛等有趣游戏。这些游戏不仅充满乐趣,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工程智慧,让他们在实践中领会力学知识,间接拉近了孩子们与海洋工程等领域的距离,为海洋科普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商学院“蚝运连连” 实践团的行动,则是海洋科普在产业层面的生动延伸。他们走进东连岛的渔舍、海宁海鲜市场的摊位,以 “知识 + 行动” 的模式,将电商思维、品牌意识融入渔业发展。在为渔民讲解线上营销技巧、帮商户设计特色品牌标签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海洋产品背后的生态价值与海洋文化内涵。这不仅让连云港连岛生蚝的鲜美之名远扬,拓宽了销售渠道,更蹚出一条 “大学生 + 基层 + 市场” 的助农新航道。团队成员坚定地表示:“我们会继续深耕这片海,让更多优质生蚝走出连云港,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青年掌心的温度里愈发清晰。”
作为新时代的海洋科普先锋,团队成员谈及初心时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要以专业知识为锚,深化校地合作,打造更多既有知识厚度又充满趣味浓度的科普品牌。”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名执笔,以海洋之声为墨,让海洋保护的理念在更多人心中扎根发芽。
海洋文化:非遗海盐奏蓝调,古韵新声谱华章
在蔚蓝海岸的怀抱中,海洋文化如不息的涛声,孕育出独特的人文瑰宝。当海州五大宫调的古调余音与淮盐的光泽在潮起潮落间交汇,“向海图强、人海和谐” 的海洋文化内核,便在这声与光的交响中愈发清晰。

海风是文化的信使,携着海州五大宫调的旋律穿越时空。文法学院“宫调传薪火,继韵扬古声”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张振霞的对话,揭开了这一古老艺术与海洋的深厚羁绊。她向师生们详细讲解了五大宫调的百年发展历程,现场展示了杯琴、碟琴、梆子等特色乐器,并指导成员们学习操作。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传承背后的精神力量,更激发了他们对海洋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

艺术设计学院海州五大宫调“遗”脉相承暑期实践团凭借前期对海州五大宫调元素、曲谱等信息的深入调研,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包括印有五大宫调曲谱图案的文创T恤、笔记本、书签等日常用品,以五大宫调故事为背景的数字插画、动画短片等,并借助线上平台的力量,让这一非遗文化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盐晶,作为海洋的珍贵馈赠,承载着两千年的淮盐文化历史底蕴。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淮盐之魂,匠心传承” 团队循着盐的脉络,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与创新的探索之旅。团队深入江苏淮盐文化博物馆、板浦秋园、灌西盐场进行实地考察,专题研讨淮盐产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团队将课堂延伸至连云港“在海一方”公园的潮间带,亲手采集海水样本,并成功完成了粗盐析出实验。在这场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中,青年学子们让千年的晒盐技艺在他们手中焕发新的光彩,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接力。
碧海行动:数智守望擎标杆,永续安康绘新章
碧海行动,是守护蔚蓝家园的集体行动,需要科技的支撑、理念的传播和实际的践行,各学院团队正以不同方式投身其中,为碧海添彩。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守护蔚蓝海洋防线,监测助力黄海文明” 团队,以科技为利器,成为碧海行动中的 “生态监测员”。他们于在海一方公园开展严谨的水质采样工作,凭借科学选址与标准化操作获取代表性数据,再通过综合海洋水质检测实验,为海洋环境保护治理提供关键依据。这一系列基于海洋监测科技的行动,是对海洋生态的精准把脉。团队表示会持续开展相关监测与研究,为海洋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更多科技支撑,让海洋生态科技成为守护蓝色家园的坚实屏障。
机械工程学院“净滩筑梦,绿动青春”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用创意与热情,担当起碧海行动中的 “理念播种者”。他们走进月牙岛,开展 “低碳未来,童画同行” 环保绘画活动,以青春为墨,在画布上勾勒碧海蓝天的诗意图景,将海洋知识科普融入绘画创作。在寓教于乐中,孩子们在斑斓色彩中亲近海洋,交流着对海洋生物的认知,一颗颗守护海洋的种子悄然扎根心田。

计算机工程学院“探秘深蓝,科技引航” 暑期实践团队,以实干精神,化身碧海行动中的 “一线践行者”。他们在连云港 “在海一方” 海滨公园搭起科普宣传点,传播海洋保护知识,组织有序的 “净滩实践”,弯腰拾捡垃圾的身影与蔚蓝海岸相映成趣。成员们既做播撒理念的宣传员,更是躬身践行的行动派,用实际行动清理海洋垃圾,为碧海行动注入了青春活力,让每一次弯腰都成为对海洋的温柔呵护,为筑牢蔚蓝家园的根基贡献力量。
初心如炬照航程,使命在肩向深蓝。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既是我校学子将专业学识转化为社会效能的生动课堂,更是新时代青年矢志向海图强、主动服务国家的青春宣言。未来,江苏海洋大学将持续优化实践育人体系,让更多青年把论文写在万顷碧波之上,让创新之果结在蓝色牧场之间,让服务暖意送到渔村码头最需要的地方。愿青春之花在祖国绵长的海岸线上热烈绽放,以澎湃涛声为笔,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蓝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