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系统总结学院成立以来国际化办学经验,持续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助力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国际化工科人才。11月5日,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在文华楼603会议室召开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研讨会,来自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外籍教师和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海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海洋资源开发与研究院的“1+1”课程中方助课教师和班主任代表参加研讨会。院长徐岚主持会议。
参会人员围绕海洋工程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核心议题共同探讨海洋工程硕士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新一轮培养周期的教学规划,为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凝聚共识。
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专业负责人BILIUK IVAN和LYTVYNENKO DMYTRO介绍了两校合作办学以来的师资交流情况,从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和通用英语水平、增加专业基础课程视频演示与案例分析、丰富编程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加大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比重等方面对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机器人工程专业新一轮教学改革提出具体建议。
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系主任张之阳、机器人工程系系主任王晓丽结合首个培养周期的教学实践与外方评估反馈,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强化互动教学效果、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平衡理论与实验课程等方面对新一轮的培养方案调整提出针对性建议。
在自由交流环节,参会教师围绕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普遍性难点积极建言,还就强化产业需求导向、提升跨文化协作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中外师资联合授课模式创新等细节展开深入探讨,在教学理念碰撞与经验分享中进一步明确协同育人的发力点。
徐岚在活动总结中肯定了中外教师在首个人才培养周期中的协同努力,指出合作办学专业在国际化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针对新周期的教学工作,徐岚要求任课教师以评估反馈为契机,细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措施,确保课程体系既符合国际教育标准,又扎根中国产业实际。学院将深化中外师资合作,推动教学资源共享与教学方法创新,聚焦海洋工程与机器人技术交叉融合趋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硬核技能”的复合型海洋工程类新工科人才,助力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优势产业的国际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