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校主页
新版旭日新闻网
资讯
学校要闻 校园快讯
媒体聚焦 党建动态
 
视觉
旭日视频
旭日观海
 
平台
校报在线 淮海之声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连云港日报:淮海大学:老港城人心里面的“非典型大学”
2015-09-17 08:22 张晨晨 周锦忠    (点击: )
分享到:

(张晨晨 周锦忠)“这就是当年的毕业证,用淮海大学的名号也就这一次,所以,这毕业证还是绝版的呢。”在办公室里,时任淮工资产管理处处长的尤洪建从抽屉里拿出两张老旧的证书,他不无幽默地说,“从30年前以学生身份踏进淮大的大门,我这辈子似乎就注定跟这所高校联系在一起了。”

淮海工学院(前身淮海大学)——这座曾经承载着苏北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的大学,到今年已整整走过30个春秋。那么,当年她是缘何落户港城,她又与港城人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跟随“改革开放”而生

走进淮海工学院,不时会从一些窨井盖上寻到几个字眼“淮海大学”,而一些老港城人也会以“淮大”来称呼它;这似乎预示着它曾有着不平凡的命运;实际上,“淮海大学”这四个字,还曾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亲自题写。“我当年就亲身参与了淮海大学的筹建。”年过八旬的龚来宝知道这所学校的不凡来历———他时任连云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是他当时分管的工作之一。

“1984年5月4日,这一天,从北京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共中央批转沿海开放城市座谈会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连云港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为振兴苏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决定在苏北创办一所以应用学科为主的省属综合性大学。”龚来宝回忆。“得知此事,连云港的领导既高兴又焦虑,高兴的是连云港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迫切需要一所综合型大学来提高城市品位,扩大人才交流;而忧的是,当时的大苏北包括了扬州、南通以及徐州、盐城、淮阴等多个城市,竞争十分激烈。”

“无论如何,也要把这所大学争取到我们连云港。”龚来宝回忆道,带着“市里协调解决办学土地、所有教职工及家属的户口、就业和就学”等优惠政策,龚来宝立下军令状:不成功不回家。终于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1985年5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筹建淮海大学,同年9月,淮海大学董事会和顾问委员会相继成立,这是当年江苏省仅有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这也意味着连云港从此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所本科院校。

之后,北京大学原校长丁石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院士等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顾问,大师们汇聚连云港,为这所初生大学“添砖加瓦”。

首批学生全部在省内其他高校“寄养”

“我是从苏州大学毕业的,算得上咱们淮工第一批教师。”杨雪英现任淮工教学质量处处长,在办公室里,她跟记者回忆起往事,历历在目。“我是毕业后主动支援苏北建设过来的。”杨雪英说。“当时我一个人坐了近两天的火车,下了车又转汽车,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还下着小雨。”她印象很深,当时淮大哪有大学的雏形啊,周围都是农田、盐碱滩、芦苇荡,俨然到了乡下。作为一个苏南过来的姑娘,说心里没有落差是假的。

而邹林瑞是淮工的第一批教师,他说,建校当年的一首打油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天苍苍,野茫茫,千亩荒滩芦苇荡,风吹草低现平房。”而实际上,淮海大学就是从一片荒滩起步的———没有教室,没有师资,刚筹建的淮海大学采取的是“改革开放”的办学思路:不等政府拨款建好校舍后再招生,而是边筹建边招生。

1985年秋季,淮海大学(筹)招收的首批12个专业324名本科生,放到了对口支援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2所高校进行委托培养。这其中就包括尤洪建。“我是沭阳县中的优秀毕业生,1985年被保送到淮大工民建(现土木工程系)专业。但我入学前三年都是在东南大学上的,到了大四时,才回到淮大。”

虽然当时的淮大尚属简陋,而这里的师生却过了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当时就四排小平房,十几间简陋的校舍、几十位教职工、一百多名学生,但我们过得很开心。”杨雪英记忆中不乏这样的场景:官民一起吃饭的小食堂,简单而又温馨;男女凑在一起才组成队在根本算不上球场的地方打一场无所谓输赢却让人兴奋的篮球比赛;把食堂的桌椅拢拢,用动不动就卡带的录音机放着如《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等当年流行的歌曲,几十个青年教职工能唱到半夜。而在尤洪建的记忆里,他会和同窗时常到旁边的小河沟里去逮龙虾,“一逮一小桶”。

“淮海大学”只在首届毕业证上出现过

作为淮大1989年的首届毕业生,尤洪建也拿到了两本“戏剧化”的毕业证明,“1985年到1988年这几年招收的学生,淮工只能发毕业证而不能发学位证,所以我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分别来自两所不同高校。”他拿出这两本证书———绿色封底的学位证和红色封底的毕业证。“我的学位证是由东南大学颁发的,毕业证则是淮大颁发的。”

尤洪建特别解释道:“淮海大学”这一名号,在我们的毕业证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而且当时我们的毕业证上还要有由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加盖的“毕业证书验印章”,否则不具社会法律效力。“因为当时淮海大学的名号只是临时称呼。”尤洪建说,当筹建工作开始后不久,国家实施国民经济调整,受当时学校规模等条件限制,他毕业的同时,原国家教委在筹建淮海大学的基础上批准正式建立淮海工学院。“所以第二届毕业生拿到的毕业证上的大学名就变成了‘淮海工学院’。我们这届的毕业证也就成了绝版。”

然而,在没有任何办学基础,在这样的荒滩上建起的一所高校,在此间的8年时间里,从无到有,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7月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学位委员会《1993》27号文件发到学校,正式批准淮海工学院及机械制造等7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至此,淮海工学院拥有了独立进行本科生培养的完整资格。而这时候,曹伟平也成了淮工引进的第一位博士。“我是南大数学系毕业,常州人,1993年博士毕业后来到了淮工。”曹伟平现任图书馆馆长,回忆当初,对淮工仍摆脱不了“芦苇滩上一座房”的印象。但他对带过他的数学系前辈们印象深刻。“陈朝宗、杜军、李屹等老师,在课堂上非常用心,对学生很负责,也对我帮助很大。”

的确,正是有了这群认真的“淮工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才留下了创业者坚定的步伐和峥嵘的拓荒史。“从没有一座校舍的1028亩荒滩,到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校舍6万多平方米,教学实验用房2万多平方米,能满足容纳2000多学生的办学要求,淮工的拓荒只用了8年时间。”杨雪英感慨地说,“在淮工发展的30年中,我们为淮工作出了贡献,尽了绵薄之力,我们把淮工当成自己的家,风雨同舟,共谋发展;我们和淮工一起成长,所以,为淮工发展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敬。”

关闭窗口
分享到:
 
 
 
友情链接
新华网 光明网 人民网 中青在线 中国教育报 中国大学生在线 思政育人

招生咨询电话:(0518)80307598
江苏海洋大学办公室版权所有 地址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
电话:0518-85000   邮编:2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