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校主页
新版旭日新闻网
资讯
学校要闻 校园快讯
媒体聚焦 党建动态
 
视觉
旭日视频
旭日观海
 
平台
校报在线 淮海之声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连云港日报:淮海工学院有了自己的《史记》研究学术专著
2016-05-13 08:31 朱芸玫    (点击: )
分享到:

淮海工学院有了自己的《史记》研究学术专著

肖振宇: 这是一本传递知识和精神的书

核心提示

历经20多年潜心研究,淮海工学院文学院原院长肖振宇教授的《〈史记〉综论》于2015年12月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探讨《史记》诸多问题的专著由作者论、著作论、人物论、杂论四部分33个论说问题构成。专著中对司马迁的精神、思想、鉴赏实践和《史记》的整体及个别纪传的取材、体例、写法、特点、人物性格、接受与影响、人物的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婚俗、句义、段义、人物姓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篇篇都浸润着肖教授多年的思考和沉淀。

目前,该书作为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史记》研究”专业选修课教材已投入使用,《〈史记〉综论》也成为淮海工学院文学院学子眼中最具本学院特色的一本专著、教材。

硬汉笔下的恢弘巨著    一部经典沉醉其中20多年

《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对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从汉代就已经起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肖振宇教授眼中,它既是历史也是文学,其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是不多见的。

“司马迁是史学大家,在中国要研究历史,不能越过其写的《史记》。司马迁文学修养深厚,《史记》文学性极强。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安排得妥帖有序,用生动的文笔、充沛的情感写人叙事,使人物形象明快……这些突出的特点,都让人深深沉醉。30多年前,我在大学求学时便被这部巨著的伟大所吸引。工作后有幸从事大学中文专业教学工作,于是有了研究《史记》的想法,这个选择是非常美好的,这条《史记》研究的学术之路一走就是20多年。作者司马迁是硬汉,经历了惨遭腐刑的悲惨人生,他笔下的《史记》也可以说是一部悲剧著作,为什么每个读完《史记》、理解其精髓的人都被《史记》激励着?我想正是因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一以贯之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让我们激昂向上,让我们意识到生命要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肖振宇教授谈及《史记》研究过程,将研究对象《史记》定位为“文学与历史美妙融合”的典范,更推崇作品所蕴含的励志的现世意义。

“在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研究已涉及问题的方方面面且取得了非常巨大成果的情况下,对司马迁及其《史记》再进行研究,并能写出有些新意的东西,应该说是比较难的。但肖振宇教授不惧艰难,多年来在《史记》这一著名典籍中,默默无闻地爬梳,终于撰写完成了《〈史记〉综论》这部有自己学术见解且许多见解是发他人之所未发的学术专著。不仅扩大了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研究‘面’,使一些有争议问题的是非更加明确,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这部学术专著,见解新颖,观点明确,论说严谨,评价公允,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俞樟华教授在仔细阅读完《〈史记〉综论》后,对肖振宇教授用20多年时间精心打磨出来的专著作出如上评价。

着眼文学性研究    把《史记》当作艺术品来品鉴

对肖振宇教授来说,读书、研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问日复一日积累,在研究中有所发现,都是令他愉快的事。“从上大学那时就喜欢静坐、读书、思考、写作,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阅读和研究使人感到快乐,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无法理清的写作思路,甚至要思考几年才能想到好的解决方法。”肖振宇教授说到《〈史记〉综论》撰写过程,愉快的情绪溢于言表。

《货殖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九。这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司马迁不只是让我们看到了商人的作用,还把一个汉朝统一后的华夏大国、天南地北的物产和风土人情展示给读者。肖振宇教授仅写作《〈货殖列传〉体例平议》一文,便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来思考和整理作者在文中所阐释的观点。

谈到20多年的研究积累,肖振宇教授告诉记者:“有时感觉挺煎熬,总是找不到最合适的点来表达。从事学术研究是清苦的事,但困扰自己的问题历经多年,能够茅塞顿开,实在令人高兴。”

肖振宇教授撰写《〈史记〉综论》,为获取更加翔实的写作素材,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这部长达22万多字的专著在不断地积累和充实中,终于问世。在《〈史记〉综论》里,他在“《史记》人物合传”中阐释了自己的见解:《史记》单传容易辨识,合传、类传在题目的命名、叙写方式、记写人物一致性方面有所区别。司马迁写合传,大体基于官职、事件、才智、遭遇等几方面的考虑。其采用了分写、混写、引写、附写等不同的方法。在《史记》人物附传中,肖振宇教授则认为:司马迁用附传写人,是因为事迹寡少、品行不端、事迹次要不能单独立传。附传具有节省笔墨、交代原委、表达思想等功能作用,具有内容上详略不一、形式上灵活多变的特点。

“著中‘《史记》类传及其撰写特点’、‘《货殖列传》体例平议’等部分内容,是对《史记》中有争议问题的讨论。通过辨析,使这些问题的是非更加明确,其结论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了延展道路的作用。”俞樟华教授在谈及这个部分时,认为《〈史记〉综论》在《史记》研究中获得了新的突破和创新。

肖振宇教授努力切入文本,于字里行间探讨司马迁的真用意、真性情。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带给读者别开生面的阅读感受。

■《史记》并非高不可攀    先贤智慧成为我们的生活借鉴

“《史记》确实是一部很值得研究的鸿篇巨制。但谈及古代经典研究,不少人会认为‘高不可攀、曲高和寡’,在我看来其实是缺乏对经典的了解,《史记》也是一样。经典中凝聚了先贤的智慧,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每个阅读者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肖教授说到这里,说了一连串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学常用的成语:怒发冲冠、纸上谈兵、多多益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运筹帷幄……

“你看看这些穿越了几千年时光的词语多有生命力,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是我们工作以后。足见《史记》的价值多有穿透力。我常常和学生讲,读《史记》让人成长。”肖振宇教授说道。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镇国家,抚百姓,安粮道,给饷馈,吾不如萧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此三人,皆人杰也,为能所用,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同学们,这就是刘邦的用人智慧,也正是他成功的原因,因为他懂得团队合作才能赢得成功。”在肖振宇教授和学生的交流中,他常常引用原著中的经典故事和案例,他希望通过课程的普及,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更能领悟到人生的智慧。

《〈史记〉综论》谈到“司马迁的处世思想”,肖教授认为:“司马迁认为人在社会上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上,应该让而不应该争、应该谦而不应该骄、应该诚而不应该欺。其实质基本上是对中国传统为人处世主流思想的继承,但其通过《史记》中的具体记写、表述、评说,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了,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都是对《史记》这部经典中蕴含智慧的总结。

作为高校教师,肖振宇教授一直致力于将《史记》研究与对学生的文学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紧密结合,将学术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唤起青年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敬畏感。“20多年过去了,我潜心于《史记》研究,并致力于《史记》研究的教学工作,努力做到古为今用,希望能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些微薄之力。”肖振宇教授说。

   来源:《连云港日报》2016年5月9日B1版

关闭窗口
分享到:
 
 
 
友情链接
新华网 光明网 人民网 中青在线 中国教育报 中国大学生在线 思政育人

招生咨询电话:(0518)80307598
江苏海洋大学办公室版权所有 地址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
电话:0518-85000   邮编:2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