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日报2016年10月10日第2版
厚积薄发 乘势而为
淮海工学院智慧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求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淮海工学院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智慧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高起点起步
面对国家层面《规划》对高校教育信息化提出的目标,淮海工学院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创新和改革的力度,紧抓信息化建设的“一体三面”,即以高水平建成数字化校园为载体,建成高规格的教学信息化环境、高效率管理信息化平台和高质量的生活信息化数字网络“社区”,努力实现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
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前期投入少、起步晚,这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劣势”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基础差、底子薄,“优势”是学校有许多智慧校园建设经验可以借鉴、有许多“落地”的智慧校园项目可以学习,通过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厚积薄发,乘势而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能实现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弯道超车”,建成高水平智慧校园。
高规格建设
淮海工学院智慧校园从2011年10月启动以来,先后考察和借鉴了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江南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和成果,邀请江苏省电教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信息化建设规划专家,参与到了30000余字的《淮海工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2013-2015)》制定,先后与学校16个职能部门30余位部门负责人“一对一”召开部门信息化工作研讨会50余场,发放信息化建设需求师生调查问卷4000余份。
经过前期扎实的调研,学校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学校先后建成了云数据中心,150余个WEB应用实现虚拟化运行;改造了网络中心机房和学生宿舍网络设施;优化转换了学生宿舍网络运营管理模式;升级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建成了标准化考场暨多媒体集控系统;规划建设了校园无线网络;购置了上网行为审计、应用防火墙、主干交换机等网络100余台套。
目前,学校校园网出口带宽达到37.6Gbps,校园信息点达到23256个,各类上网账号达到23244个。2015年至今,还完成了学校信息标准、公共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等智慧校园支撑项目建设,新建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校产管理、研究生教育、学生综合管理、网络教学、移动图书馆、档案信息、后勤管理、餐饮管理、平安校园管理等18个业务管理MIS系统,完成30余个学校信息化应用或系统与学校智慧化校园管理平台的集成。
高水平运行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淮海工学院基本实现了“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产学研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实现了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的一站式服务。
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坚持以先进的虚拟化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了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安全可靠、无线有线一体化的泛在基础网络。大力打造大学资源计划平台,构建了可以覆盖全校业务流程90%以上的URP体系,通过ORACLE OSB服务总线工具打通学校的业务流与数据流,集成校内的各种应用系统数据及功能,实现学校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步与共享,提高对师生服务水平,提高决策管理水平,提升整体综合实力。
未来2-3年,学校还将陆续建设移动校园、校园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校情分析决策系统等智慧校园项目,本着“以业务为驱动、以师生应用体验为目标,在建设中完善、在完善中优化”的理念,现有的智慧校园架构将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应用的丰富会变得更加丰满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