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第7版
坚守大学本位 注重人才培养
——淮海工学院着力加强教学工作掠影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社会对大学、对专业和学科的评价存在“唯指标”论成败,强调“课题”和“成果”,部分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本义。
淮海工学院在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进程中,一方面狠抓学科和科研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另一方面,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利用学科和科研建设取得的资源反哺教学。教学工作始终占据学校工作的核心地位,全校上下形成了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其他工作为教学工作服务的理念。
实行大类培养改革
完善专业建设措施
学校在成功进行学分制改革局部试点的基础上,按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原则,从2012年起,在全校范围内探索实施学分制大类培养模式改革,将全校63个本科专业,按照专业关联度划分为14个专业大类,以“通识教育+主干课程+实践环节”为核心,建立“三级平台,六大模块”课程体系。
在专业教育阶段,灵活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随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提升了专业对市场变化主动对接的适应性。拟增设的新专业,均经过了以大类方向模块形式开设的2-3年培育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方向培育建设5年后独立设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批准设置之前,已作为艺术设计大类的一个培养方向开设了4年时间。新专业重点培育确保专业在开办时具备成熟的学科专业基础及师资、实践实训基地等必要教学条件,为专业质量保障打下扎实基础。
激发教师授课热情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果,学校实行公开课制度。通过举办课堂教学艺术讲座,开展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的授课水平。学校近年来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 评选活动。
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在自愿报名,充分酝酿的基础上,选拔出4位专业负责人,担负四个系的专业建设责任。鼓励老师参加教学改革,省级重点教改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已经通过省教育部门的评审立项。部分老师的教改论文获得全国教育教学征文大赛一二等奖。
学校实行了学业导师与科研助理制,学生入学开始即会得到专业教师在专业、学业、生活等方面全面指导。水产养殖学一个班共44名学生,在2016年毕业时,有21人考取了研究生,达到了将近50%的比率,这也说明了学生对专业认可度的增加。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培养新型实用人才
学校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密切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联系,分类设立海洋与生物类等18个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建成国家级别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省级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拥有省级涉海科技平台13个。与连云港港口集团共建国家级别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惠及20多个本科专业。依托政府部门共建大学科技园,创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与“中国一拖集团”等一大批技术水平高、接纳能力强的企业合作,建设了16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以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计划”“嵌入式培养”“定制式培养”为抓手,推进校企合作共育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物制剂”等一批专业开展相关试点改革,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把工程实际问题引入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学生在企业完成长达1年的在岗实习。17个专业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5年,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中,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水族121班王康和131班周天培同学组成的团体荣获团体组一等奖,程汉良、李信书两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2016年,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中,养殖131班杨强和养殖142班的徐晔两同学的制品《峡谷溪流》获得一等奖。
淮海工学院始终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理念,为大学教育的本位回归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