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日报2017年3月7日要闻县区3版
日前,在团省委十四届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淮海工学院团委《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动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项目,荣获2016年度全省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优成果奖一等奖,全省仅有15个项目获此殊荣。
依托“互联网转型”,探索育人机制创新
淮海工学院第二课堂育人机制创新是加强共青团工作“互联网转型”的新探索,也是落实团中央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龙头项目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举措。
学校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相互协同,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针对大学生普遍性成长成才发展需求,借鉴第一课堂的要素、模式和机制,创新第二课堂育人机制,进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使“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单位招人选人的重要依据。
大学生成长成才依赖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利用新媒体技术发展为第二课堂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苏州天宫公司的技术力量,采用统一的第二课堂网络平台(PU平台,即大学生成长实践平台,又称为口袋大学)接口,完成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科学输出。
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推进育人平台建设
学校从2014年开始依托PU平台改革第二课堂育人机制,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毕业素质要求,通过反向设计,依据第一课堂课程标准,聚焦十门第二课堂主干课程,在具体实施与执行上,以“大学生成长成才自我管理委员会”的形式实现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自我管理,采用试点推进与持续改进的方法,实现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经过三年建设,初步完成了“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2.0版本”的建设目标,为14级、15级本科生出具了学年第二课堂成绩单,为部分同学出具了第二课堂素质拓展体检报告,向部分团支部出具了第二课堂诊断报告。第二课堂成绩单已经由单纯记录的“记录仪”向智能诊断的“导航仪”转变,由无序零散结构的“木板”向有序紧密结构的“木桶”转变,由满足学生喜好的“迎合”向引导素质拓展的“塑造”转变,由学生档案的“一页纸”向学生求职的“通行证”转变。
实行“五化五融合”,深度融入育人体系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实现第二课堂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接口,合理定位与创新五个工作接口,实现深度融合。
一是创新教学制度接口:实现第二课堂制度化与人才培养过程深度融合。二是创新主干课程接口:实现第二课堂课程化与人才培养模式深度融合。三是创新实践教学接口:实现第二课堂品牌化与人才培养路径深度融合。四是创新质量控制接口:实现第二课堂标准化与人才培养质量深度融合。五是创新社会需求接口:实现第二课堂智慧化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合。每个接口下重点把握5-8个关键抓手,力求接紧、接牢。
依托PU平台,通过对第二课堂育人过程以及育人效果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加精准从学生层面、学生组织层面、相关育人职能部门层面这三个层面出具诊断报告,使得人才培养的举措能够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学子在国内外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中屡获佳绩。
第二课堂育人机制的改革与实践定义并丰富了“协同主导的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对其他高校有借鉴性与启发。相关成果已经在四所省内高校应用推广,取得好评。2016年8月向团中央学校部调研组做了专题汇报,受到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杜汇良的认可。2017年1月13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做了报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