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校主页
新版旭日新闻网
资讯
学校要闻 校园快讯
媒体聚焦 党建动态
 
视觉
旭日视频
旭日观海
 
平台
校报在线 淮海之声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中国海洋报:淮海工学院:倾力打造蓝色人才培育高地
2017-03-10 10:24 徐 桢  中国海洋报   (点击: )
分享到:

中国海洋报2017年3月9日A4版

淮海工学院:倾力打造蓝色人才培育高地

     日前,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和淮海工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了“江苏海洋发展研究院”,该研究院将为打造海洋强省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近日,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中,淮海工学院海科151班叶琦同学喜获大学生组二等奖……一则则蓝色好消息的背后,都凝聚着该校为打造蓝色人才培育新高地的智慧和汗水。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海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淮海工学院也更加坚定了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目标。该校党委书记赵炳起直言,“有人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蓝色经济离不开蓝色人才。作为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连云港的高校,重点培养蓝色人才时不我待,责无旁贷。”

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进一步彰显海洋特色。该校以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海洋科学与技术”为依托,立足江苏沿海,优化全校具有优势的涉海学科力量,全力打造了一个海洋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为了满足社会对海洋信息人才的需求,该校在测绘与海洋信息学院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海洋信息技术方向的本科专业。目前,该校63个专业里,2/3以上非海洋专业开设了海洋课程,1/3以上专业增设了涉海方向。现在,淮海工学院已经成为江苏省海洋学科门类最齐全、几乎覆盖江苏所有海洋产业门类的高校。去年,该校成为首批“全国涉海高校海洋课程联盟”成员单位,将依托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和联盟运行机制,实现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全国20多所涉海高校优质海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高校之间的课程对接与学分互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效促进海洋人才的培养。

突出实践,提高蓝色人才的综合素质。该校以成果导向,鼓励教师传帮带,大力提升参与蓝色学科的科研能力。该校青年博士李玉多年来足迹踏遍了海州湾大大小小的港口,她带领学生出海取样,利用海水生物酶指标检测海水重金属污染程度,为净化水产品底栖环境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周立教授带着一批学生在像控点测量和地理空间基准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海域监管无人机在连云港成功首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大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重点建设淮海工学院大学科技园,30多家在园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了300多个实习就业岗位。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创业、就业及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以来,实训达1000多人次。

搭建平台,提供蓝色人才成长的舞台。学校重点打造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工程与装备、海洋经济与文化等四大涉海学科平台。水族协会、蓝色海洋协会、生命海洋协会等妙趣横生的涉海类社团有十几个,海洋文化节、海洋科技文化周等届次化海洋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涉海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建立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涉海的科技研发平台。2016年7月,该校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两件作品《峡谷溪流》、《生命的韧劲》,分别荣获全国大学生第三届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一、二等奖。这也是淮海工学院继2015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之后,又一次拿下该项比赛的最高奖项。

走向社会,在蓝色经济建设中彰显淮工涉海品牌。据了解,已向社会培养全日制毕业生10万余名,每年还新增涉海毕业生1000余人。他们中的一大批人才已成为涉海经济战场的主力军。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连云港港务工程公司,具有港口与航道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该校港口航道、土木工程等专业30余位毕业生在该公司从业,其中1/3已担任中层干部。该公司总经理李照东是该校94届工民建专业优秀毕业生,担任项目经理主持施工的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围堤工程施工项目W2.3标段工程,被评为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

关闭窗口
分享到:
 
 
 
友情链接
新华网 光明网 人民网 中青在线 中国教育报 中国大学生在线 思政育人

招生咨询电话:(0518)80307598
江苏海洋大学办公室版权所有 地址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
电话:0518-85000   邮编:2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