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日报2017年3月10日2版重要新闻
施珺:凌风攀登的港城智慧教育开拓者
与施珺教授交谈是一件让人收获颇丰的事,她目光专注,语速有些快,却足以令人感受到她敏捷的思维在语言中欢快地跳跃着。作为淮海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教授,施珺致力于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软件研发,是凌风智慧教育研究所的创始人。
施珺1998年从化工部连云港设计研究院来到淮海工学院,成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那时,网络还并不发达,学校只有一个主页,很久没有更新过。“我发现清华、北大等高校都有个论坛,学生和老师可以在上面互动答疑,就萌生了自己建一个论坛的想法,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谈起自己的初衷,施珺如是说。
有了想法,施珺立马开始行动起来。然而,建站需要写大量代码,当时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基本靠自己摸索,困难很大。“记得做评教系统时,连着好几天都没有进展,整个人很焦躁。后来,我决定给自己3天时间,如果还弄不好就放弃。结果在第3天下午调试成功了。还有一次,有一段代码我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后来一次开会,我偶然发现桌上的报纸上刚好有一段代码正是我需要的。这也许是天意让我坚持下去吧。”施珺说。
当时,施珺的孩子正在上小学,由于整天忙于写代码,有时候会忽视孩子。“孩子常抱怨说,喊好几声妈妈我都听不见,一喊施老师我立马就答应了。”施珺笑着说。施珺的丈夫也在淮工工作,刚开始并不看好她的研究方向,但妻子的执着打动了他,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施珺搜集资料,请教专家。
经过半年时间,她独立写了几千个代码,2001年3月30日,施珺创建的个人教学辅助网站——“凌风阁”正式上线运行。它大大填补了当时校园网的空白,免费提供各种学习资料、提供在线答疑服务等,开启了本校师生在线教学互动答疑的先河。
2001级毕业生陈道泉,现在已经是微软(上海)公司开发者内容发布经理,回忆起当年跟着施珺一起维护“凌风阁”的日子,他还十分怀念,“施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不是专业知识上毫无保留地传授,而是对这份事业的无比热爱与执着,我想这就足以令我受益终生了。”近年来,许多为“凌风阁”奋战过的同学在毕业后还自发地维护和排查安全漏洞,筑起了一道“防护墙”。
2016年3月30日,顺应“互联网+”时代需求,凌风智慧教育研究所正式挂牌。在施珺看来,智慧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和未来教育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智慧教育将我的专业特长与教书育人融为一体。现在很多人会质疑中国的教育,我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学生们享受到先进的教育方式。”施珺说。
“滋桃李,芳天下,勤育英才。”这是学生所写《凌风阁赋》中的一句话,而这,也正是施珺教授一颗“初心”的最好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