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A5版城事汇
记者 杨锐冰 通讯员 周锦忠
云南西双版纳的孔雀羽毛、壮族的螺蛳粉、苗族的布袋……昨天,淮工第七届民俗风情节开幕。来自该校29个民族的200余名师生亮相民俗风情节。60个摊位摆出了各民族的特色商品,吸引了大批师生驻足摊位前。淮工团委书记朱国军介绍,连续七届举办淮工民俗风情节,有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找到归属感。
民俗风情节热闹开场
昨天上午,“民俗满春意,风情动淮工”淮工第七届民族风情节在淮工苍梧校区四食堂广场热闹开幕。身着鲜艳服装、手脚挂有铃铛的姑娘为观众带来了富有瑶族风情的舞蹈《瑶山风韵》;一首由音乐社带来的淮工版《成都》将大家带入淮海园青春的回忆;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相融合的舞蹈《宫商角徵羽》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由民族之汇带来的舞蹈串烧、国风社带来的舞蹈《惜春辞》都将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与舞蹈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们展示家乡特色
民俗风情节现场,来自壮族的大一学生卢嘉仪带来了家乡传统美食螺蛳粉,还展示了苗族的布袋。“参加民俗风情节,不仅可以展示家乡的特产,也可以向同学介绍家乡的民俗和特色。”卢嘉仪说。
来自西双版纳的王辉这次带来了不少家乡特色小吃以及孔雀羽毛。“云南十八怪、鲜花饼、凤梨干等都是我们那边的特产。”王辉的“版纳风情”摊位吸引了不少师生。
本次民俗风情节上,还有不少汉族学生推广自己的手工艺品。如来自学校“淮恋水晶”社团的陈一玮,这次就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手链等饰品。
特别有意思的是,来自赣榆石桥的姜涛,继上一次展示家乡的煎饼后,这次带来了自家制作的黄桃罐头。
搭建交流融合的平台
本届民俗风情节将持续两天时间,活动主要包括少数民族特色服装展示、少数民族常识及传统文化展示、不同民族区域工艺品与服饰展销、其他民俗民风展示等板块。
目前,淮工共有28个少数民族的8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民俗风情节的成功举办,增进淮工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加强学生们对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