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留下的废墟、废墟上的一张张面孔、爱打篮球的刘波、刺着羌绣的阿姐们……闭上眼睛,北川的一幕一幕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上个月,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新闻072班的时悦参加了“全国百所高校学生记者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用手中的DV记录下上百张图片和视频。
“一次四川行,终身四川情,三天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灾区的巨变,更体会到了灾区人民的乐观和坚强,这给我们的,将是一生的感悟。”时悦表示。
难忘四川行
时悦是淮海工学院校报的记者,即将毕业。今年4月,时悦的手机上接到了全国校媒联盟的活动短信通知,“全国百所高校学生记者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即将启动,入选的学生将前往四川地震灾区采访。时悦说,她非常想去,当时就打电话征求了家里的意见,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时悦认真填写了报名表。第三天,时悦就接到了通过选拔的通知,第四天,也就是4月12日,时悦就动身前往四川成都。
在北川,时悦参观了旧址、擂鼓八一中学、吉娜羌寨、西南科技大学、青少年活动中心、12355心灵驿站、抗震纪念园、经济开发区、北川中学、新 的 商业街。完整的采访是两次,在擂鼓八一中学时悦采访了当时负责接待的 刘波以及北川的朱县长,零星的采访是科技园两家企业的人事部经理,了解一些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4月15日下午,时悦进入北川旧址,这是活动的第一个目的地。通往旧址的路已经修得很开阔,当时车上的人都不敢相信这是要到北川了。快到旧址时,就是山路了,气氛开始不一样,周围有不少已经坍塌的横七竖八的房子,能很明显看到山坡被泥石流削过的痕迹。
进入旧址就是现在能在电视上看到的纪念石碑还有黑色条幅,突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心情也变得沉重。北川旧址现在已是供游客纪念的景点,道路两旁半坍塌的楼房被支架支起,这些楼下面压着当时还来不及逃生的人们。在这里谁也不敢大声说话,仿佛太大的声音就会引起再一次的震动。站在小路中间,能深刻地感觉到生与死的距离仅几步之遥,三年前这里的一切在下午两时二十八分定格。回到绵阳已经是晚上了,其实那里现在已经恢复得很好了,看不出曾经发生过地震,甚至比原来还好。
采访途中,面对当地人,时悦一直面带微笑,时悦说,我们见到他们是快乐的、坚强的,作为我们更应该带给他们快乐和肯定。
在采访擂鼓八一中学的刘波的时候,时悦问刘波:“你一口一个事业,你知道什么叫事业么?”刘波说,说事业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当兵,当兵就是事业。那种努力和执着的劲头儿特别震撼时悦,毕竟刘波才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在志愿者服务站,时悦和一位志愿者聊天,她说了一句话:做志愿者会上瘾。 用学生的视角传播见闻
两天来,大学生记者长途驱车2000多公里,与500多名灾区群众进行了面对面接触。时悦说,围绕“新人物、新城镇、新民居、新产业、新学校”主题,大学生记者深入灾区考察采访,进村入户学习实践,实实在在地当好了灾后重建的参与者、见证者、宣传者。“我们的截稿时间是17日早晨6时21分,7时许交付印刷。”时悦说。16日凌晨3时,北川分团的几位同学还在宾馆讨论:用不用“望北川”作特刊报头?“讨论后大家认为,‘望北川’表达了四面八方的大学生对北川的一种关注与希望。”当时,时悦所在的北川组只有两天的时间采访,这份报纸是经过一夜的时间选稿、编排、印刷出来的,一共50份。在上面,就有一句时悦在微博上曾经发的话: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又有什么比重生更精彩。
许多同学连夜制作专题片、上传视频……及时传播灾区见闻。“这几天大家最缺的是睡眠,争分夺秒传播见闻,就是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参与。”共4个版的《望北川》集中了同学们在灾区采写的文章、拍摄的照片。有同行的大学生说:“报纸质量好,但遗憾的是发行少,没有抢到手保存。”来自微博校园、腾讯微博的后台数据显示,4月10日至17日21时,125名大学生记者原创广播数3696条,带动关于四川灾后重建的广播数17万多条。这些广播又被转载了约53万次,接收人群约1580多万人。
翻阅手里那份珍贵的报纸,时悦说,震后的北川搬离了旧址,重建 了一座新城,它有一个新的名字—— —— —永昌,在这座新城里,有现代化的医院、学校、居民区。
青砖、红墙,绿树成荫,非常美丽,而给时悦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店铺的名字。大多是“永安”、“昌盛”、“兴旺”、“永福”等特别吉祥的名字。
时悦回到学校后,不仅把自己拍摄的影像资料与身边的同学分享,还专门写了3篇稿件,想从不同的角度让大家认识现在的北川,北川的一切,让时悦感受到活着的美好。
重生,一次难忘的体会
许多人问时悦有什么收获,她说,活着真好。
“重生”这个词被不断地提起,这是所有人期望的也是大家正在看到的。
在永昌,羌族的匝酒正烈,阿姐们的歌声正亮,篮球场的激战正酣,孩童的嬉笑声正像一个个音符从小路那头跳过来……这里没有灾难。北川告诉我们的重生远远不止这些,羌族的阿姐说,活着是幸运;北川中学图书管理员说,活着是想办法自食其力;擂鼓八一中学的同学说,活着是为实现梦想;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普通老百姓说,活着是替那些逝去的人更好地活着。
北川之行回来后,“灾区人民”这四个字变得特别刺耳。
其实,他们比想象中坚强。地震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珍惜生命的感悟,更是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追寻。在北川,六岁的小孩三五成群地结伴上学,年逾花甲的婆婆在经营着自己的苦荞茶和豆腐干,阿姐们刺着羌绣贴补家用。他们尊重生命,认真地去感受生命给予的每一次体验,快乐的或痛苦的。对于他们来说,建设现代大都市的梦想好像太过遥远,三年、五年、十年……生活还将是这样,因为这才是最真实的。
在时悦的文章里,我们看到,三年前,刘波和许多喜欢捣蛋的男孩子一样,让家里人操碎了心。那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仿佛让他一下子长大,他说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出息,才能守护家人。如今,“守护”成了他最朴实的一个愿望。对于自己的学习刘波也有苦恼的地方,相对于英语他更喜欢可以转动地球仪的地理课;甚至他还有着自己钟情的网络游戏,比如天龙八部和穿越火线。不过现在这些都要为他的“事业”让路了,还有一年的时间就要迎来中考,他要把英语拿下,他要考到心目中的南山中学,刘波在QQ签名中写道:“戒网,不玩儿了,为了考高中。”时悦说,去灾区,不管我们看到的是否是灾区的全貌,但是起码我们感受到了他们那种希望过好每一天的愿望,“可以说,我们带去的是心愿,带走的是心安。”
来源:连云港日报 2011-05-19 第C01版:教育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