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5岁,开始做家务;
7岁,干起了农活;
10岁,捡过垃圾拾过荒;
16岁,读书之余打工,照顾生病的老父亲;
18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
这就是淮工机械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李立志在步入大学校门前令人辛酸而又催人奋进的经历。
家教、洗车工、建筑工、饭店服务员……上大学后,李立志更是打过数不清的零工,在赚取自己生活费的同时,还攒下钱来为父亲治病。
“他好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有着耗不尽的精力。”认识李立志的人都这么说。李立志更像当代苏乞儿,用坚忍不拔的毅力书写流汗的青春,他的事迹感动并激励了很多人。
从未向命运低过头 “乞儿”迈进大学校门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在李立志的书本、课桌乃至手腕上,时常能看到此类励志的话语。
“我喜欢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经常能看见的地方,时刻激励自己。”也许是汲取了话语中的力量,李立志坚忍不拔的精神触动了许多人。
1岁时,李立志的母亲因精神失常走失,从此杳无音讯。为了找回母亲,李立志跟随父亲从山东菏泽的农村到了县城,靠乞讨、捡垃圾维持生活。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把李立志送到了学校。李立志的好学超出父亲的想象,特别爱思考,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高三那年,李立志的父亲患上腰间盘突出。当时正值麦收时节,眼看着家里的麦子无人收割,李立志心里急出了火。在同学们都紧张复习准备高考时,李立志请假回到了家,用近10天时间收完了5亩地的小麦,还全部种上了玉米。
即便如此,李立志也没有耽误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再艰苦,我也不会向命运低头。”凭借超出常人的顽强毅力,2010年,李立志考上了大学,成为淮海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
边读书边打零工 攒下钱为父亲治病
大学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象牙塔。然而,刚入大学的李立志并没有闲心逛校园,更没有轻松的心情去畅想四年的大学生活。
办完报名手续,李立志就开始打听各类校园兼职。李立志找到的第一份兼职是家教。之后,他又同时找了几份零工一起做。“白天发传单、饭点送外卖、晚上做家教。”每到周末或课少的时候,李立志就忙得不可开交,像陀螺一样转起来。
大一那年除夕,李立志没有回家,在一家超市的停车场干起了洗车的工作。拿着冰冷的水枪,粗洗、精洗、擦车、打蜡,李立志在瑟瑟寒风中努力赚着回家的路费和生活费。“一直到年后,我才回家看父亲。”年逾七旬的老父亲是李立志最大的牵挂。一想到父亲,李立志全身上下就充满了力量。
李立志有个不为人知的外号,叫做“钢筋强人”。凭借高二暑假期间在工地的打工经验,大一暑假期间,李立志来到唐山市一个建筑工地做起了钢筋工。
骄阳炙烤的大地、成捆的钢筋、手套里透出的热气,并没有击倒这个堂堂七尺男儿。从后台的钢筋配料制作,到前台钢筋绑扎,再到机器的维修,李立志渐渐都能应对自如。
工友们都对这个皮肤黝黑、满手老茧的大学生竖起了大拇指,称他为“钢筋强人”。打工期间赚到的钱,除了自己的生活费,李立志全部寄回家给父亲治病。
生活磨练了他 新一年想给父亲盖间板房
“大学期间,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学到知识才能有真本领!”忙碌各种兼职之余,李立志喜欢读毛泽东、李开复、俞敏洪等人的传记。
“我所做的,是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的追求。为此,我只能选择前进,不能停歇。”2011年12月7日,李立志在学校举办的“我的青春故事———聆听那些永不懈怠的青春旋律”演讲现场谈起自己的经历并坦言,“这不是生活对我的不公平,我要感谢生活让我变得成熟,更懂得珍惜。”
2011年“十一”期间,李立志的父亲被查出患上了间歇性脑梗塞,“医生说老年人都会得这个病,不知是不是在安慰我。”李立志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父亲身体健康,“等到我毕业了工作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新的一年到了,李立志想赚到足够的钱为父亲盖间板房遮风避雨。“生活已经给了我足够多的磨练。对于我而言,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只要是自己能解决的事情,我都会尽力而为。所以,奋斗吧!”
记 者 杨锐冰 通讯员 陈晓艳 王静文 苍梧晚报 2012-01-02 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