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日报2017年5月23日A3版
江苏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苏南苏北的“二元结构”特征。虽然近年来,苏北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但是这种“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在全球经济恢复乏力,外需不振,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苏北一员的我市,如何不再做传统发展老路的跟随者,探索出一条发展新路,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无论从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还是从区域经济学来说,要素禀赋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日本经济学家藤田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但是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美国大都市圈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说明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会出现集聚不经济。这说明聚集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区域经济发展包含两个循环阶段,即初级循环阶段和高级循环阶段。这两个阶段对要素禀赋的要求不同。初级循环阶段是在以主导要素决定的区域经济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各种要素聚集导致的空间结构演化和经济增长。高级循环阶段则是在要素禀赋和主导要素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形成新的区域经济结构,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由此可见,聚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在所聚集的生产要素。因此,本文认为,要素禀赋是连接聚集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纽带,因此要素禀赋变化才是区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而主导要素的选择与确定将对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的方向、强度和转换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主导要素存在着显著差异。一般情况下,主导要素对非主导要素的影响要高于非主导要素对主导要素的影响,另外,高级要素对初级要素的影响也要高于初级要素对高级要素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初级要素起主导作用,但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高级阶段,高级要素将发挥主导作用。
一般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导要素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初级要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以技术进步为标志的高级要素应当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而这种从初级要素主导向高级要素主导的要素禀赋变化才是区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
那么对于仍处于经济发展初级循环阶段(集聚不充分)的我市来说,能否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如何实现这种动力转换呢?基于上述结论,为了实现我市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需要结合我市要素禀赋的现状,应从初级要素充分利用与提升,高级要素培育和引入两个层面做出努力。
1.充分发挥现有初级要素优势。在现阶段,我市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由初级要素作为主导要素的初级循环阶段。我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集聚不充分,对现有初级要素的利用不足。例如,虽然港口和沿海岸线是我市发展临港产业的要素优势,但我市的临港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虽然作为滨海城市,但是海滨城区(连云区)没有成为主城区,居住人口不足;虽然海域面积大,但是海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虽然土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但是绿色、优质、高效农业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形成全域旅游的格局等。因此,充分发挥现有初级要素的优势,发展以临港大石化为核心的临港产业,发展以海滨城区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等将是我市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这些初级要素的充分利用将为我市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不断提升初级要素的品质和利用价值,为培育和引入高级要素创造条件。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所指的要素通常是指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交通条件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不仅拓展了要素禀赋的外延,而且还提升了要素禀赋的利用价值。首先是自然禀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来无法使用的滩涂、岸线甚至远洋资源具有了使用价值;当人类对生态环境开始重视,而洁净的土地、空气和水等自然要素成为稀缺资源时,这些要素的利用价值就会大大提高;随着高铁、机场等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建立,原来偏僻但洁净的土地的使用价值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对于处于初级循环发展阶段的我市来说,必须守住生态底线,牢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其次是劳动力。劳动力不仅仅是指生产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现代制造业需要的是具有 “工匠精神”产业工人,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更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方面之一。最后是资本。虽然资本是同质的,或是中性的,但是由资本所形成的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却具有巨大差异性。因此,我市应该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把好项目准入关,引导资本从传统产业向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优化产业结构。
3.积极培育和引入高级要素。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是要通过由初级要素为主导要素禀赋段向由高级要素为主导的要素禀赋来实现。高级要素的集聚一方面要对现有初级要素进行培育,提升其品质和利用价值,另一方面要从外部积极引入以技术进步为主的高级要素。高级要素的培育不仅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培育,而且还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便捷交通网络等自然要素的打造等。在环境是资源,健康即财富的今天,自然要素品质的提升将为以高素质人才为代表的技术进步等高级要素的引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4.打造有利于充分发挥要素禀赋的制度环境。在现代的要素禀赋解释中,制度环境被认为是重要的要素禀赋之一。在现有的实践和研究中发现,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一种是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福音”,而另一种是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诅咒”。而资源禀赋是“福音”还是“诅咒”取决于制度质量。即制度质量水平越高,资源禀赋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制度质量水平越低,资源禀赋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越小,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市要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不仅要推行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改革,而且还要打造包括人们思想意识改造在内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
由于我市仍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实现从以初级要素为主导的初级循环发展阶段到以高级要素为主导的高级循环发展阶段,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历史的耐心和发展的定力。
编者按
日前,在苏北发展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李强指出,现在苏北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过去完全不一样,很难再沿着原来的路子走下去,苏北不能再做传统老路的跟随者,要做发展新路的探索者,改变产业梯度转移被动接受者、发展上跟随者的现状,把生态作为根本依托和最大优势,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力,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走得好、走得远,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来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场深刻变革。李书记的这些论述,连日来在我市上下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为此,本报特推出一组谈学习体会的理论文章,供广大读者参阅。今天刊发的是第四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