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2017年6月7日第三期专栏
一年一度的海洋科技文化周,又在今年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前夕于淮海工学院拉开大幕。文化周的活动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活动内容丰富有趣,吸引了众多学子踊跃参加。
近年来,淮海工学院围绕江苏海洋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坚持蓝色理念,精心打造海洋品牌,着力提升校园文化的海洋特色,把海洋蓝“种”进学生心田,努力加快江苏海洋大学的创建步伐。
围绕“海洋日”举办各种宣传活动
淮海工学院继去年在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成功举办了首届海洋科技文化周之后,今年又筹划了第二届海洋科技文化周。本届文化周将围绕“蓝色大海的约定”主题,在6月8日前后举办海洋科技文化产品设计大赛、海洋船舶建模科技展暨海洋文化校园书画展、海洋知识竞赛、“慧眼识鱼,爱心寄养”、“绘出五彩校园,增色大学创建”、“我为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献计献策”学生骨干座谈会等16项活动,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在全校营造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研究海洋的良好氛围。
学校成立了多个海洋类大学生社团,他们在“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来临之际,也纷纷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纪念宣传活动。蓝色海洋协会开展的“学知识,爱海洋签名活动”,派发了500余张宣传单,签名师生人数达700余人次。小企鹅海洋保护协会开展了“心绘蓝图,保护海洋”系列活动。在去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学校还举行了海洋增殖放苗、海洋知识竞赛、蓝色大讲堂等系列活动。
2016年11月19日,学校与国家海洋局有关部门签订宣传工作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决定在学校设立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基地将依托学校海洋馆、涉海科研平台等资源,发挥学校人才和智力优势,在普及海洋知识、塑造海洋文化、弘扬海洋精神、增强公众海洋意识等方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整合资源形成海洋学科优势
2017年5月16日,淮海工学院成立了海洋经济与文化学科平台,目的在于整合学校的社科资源,聚焦海洋特色,形成海洋学科优势。该学科平台将发挥平台载体作用,以海洋经济与文化相关问题研究为基础,力求多出有影响力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为加快江苏海洋大学创建工作提供社科支撑。
学科平台组长由校党委书记赵炳起担任,设立专家委员会和平台办公室,下设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海洋法律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和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等四大研究中心。
校党委书记赵炳起对该学科平台的定位与发展进行了全面阐释,海洋经济与文化学科平台与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工程与装备等涉海学科平台是支撑江苏海洋大学的“四梁”,学校原有8个学科平台是支撑江苏海洋大学的“八柱”,要全力打造好。
学科平台目前主要承担科研与学科建设职能,不断筑牢“海洋强校”根基,包括建立专家委员会、开展课题资助和编撰《江苏海洋经济管理与文化发展蓝皮书》等。同时承担对外交流服务职能,努力提升学校在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知晓度和影响力,组织高峰论坛、编辑《决策专报》、建设新型智库等。
蓝色文化构筑校园靓丽风景
在淮海工学院,一系列与海洋文化有关的艺术展演、科技竞赛、科研成果展示、蓝色大讲堂和学术讲座等活动常年不断,海蓝色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靓丽底色。
淮海工学院龙舟队是近年来活跃在国内外龙舟赛场上的一支年轻的“王牌赛队”,他们先后3次夺得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两次斩获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淮海工学院龙舟队以其雄厚的实力,代表江苏队出征,一举赢得了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
参观海洋馆是淮海工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3米长的中华鲟标本,形成于40亿年前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重达425千克的单晶体巨晶——东海水晶……这些都是海洋馆的“镇馆之宝”。
“蓝色大讲堂”自开设以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校团委先后邀请校内外专家走进“蓝色大讲堂”,为师生们就“江苏海洋文化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二十一世纪的海洋”、“南海主权争端与亚太地缘政治”等做专题报告。
精心构建“深蓝训练营”,一年多来,2000多名学生骨干参与,接受学生工作思想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