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校主页
新版旭日新闻网
资讯
学校要闻 校园快讯
媒体聚焦 党建动态
 
视觉
旭日视频
旭日观海
 
平台
校报在线 淮海之声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麦可思研究:应用型院校如何发展特色专业
2017-09-20 14:41 马妍  麦可思研究   (点击: )
分享到:

作为一所以海洋为特色、服务当地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淮海工学院认为加强专业建设的关键做法是,要在对接需求、打造品牌、彰显特色上下功夫。

2016年3月,《江苏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依托淮海工学院建设江苏海洋大学。江苏作为一个临海的教育大省,却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大学。创建江苏海洋大学,是淮海工学院主动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的有效途径。该校把2017年确定为“江苏海洋大学创建年”。(来源:连云港市政府网)在创建海洋大学的过程中,如何加强专业建设、突出海洋特色?淮海工学院校长宁晓明教授分享了他的心得体会。

麦:要在现有基础上创建江苏海洋大学,请问贵校如何建设海洋相关专业,如何突出特色?

宁晓明: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于1985年创办的一所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在2013年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是江苏省内涉海专业最多、门类最齐全的本科高校。学校位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

回顾总结近几年的工作,我们体会到,加强专业建设,关键要在对接需求、打造品牌、彰显特色上下功夫。首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高标准来规划全校专业建设,进一步厘清了学校新一轮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其次,坚持分层规划、示范引领、强化内涵。在重点建设省级品牌专业的同时,立项建设10个校级品牌专业,覆盖全部二级教学单位,着力打造专业“高峰”,构筑专业“高原”,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再次,坚持公平与质量双轮驱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业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彰显专业发展特色。

近年来,我们学校加快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精心铸造海洋品牌,在涉海科学研究、涉海人才培养、服务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办学优势。学校首批加入“全国涉海高校联盟”,拥有江苏省唯一涉海类优势学科“海洋科学与技术”,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30 余个高水平教学、科研和产业孵化平台,为海洋类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麦: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贵校如何做到让专业建设充分满足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宁晓明:淮海工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始终坚守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初衷。学校秉持“面向海洋、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把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好“学校与社会”的接口问题,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是瞄准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优势学科培育新专业,提升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近年来,面对江苏沿海开发进入国家战略、连云港海洋经济与临港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学校的做法是,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构建“蓝色专业”体系。我们现有的63个本科专业中,有20个为海洋类专业,覆盖了江苏省全部海洋类产业,形成了“综合框架、工科主体、海洋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中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4个专业入选江苏省“十三五”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

此外,我们聚焦产业集群需求,突出专业集群建设。为了紧密结合连云港市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三新一高”的产业发展需求,学校主动聚焦连云港临港产业链,积极整合资源,集成建设“海洋工程与装备”“海洋生物与医药应用”“智能制造与物联网”“石油化工与新材料”“港口商务与物流”五大专业集群,倾力打造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广的重点专业,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有力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第二是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对接行业职业需求与岗位能力要求,明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实验、课外实践、创新创业训练“三位一体”的开放型实践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

作为一所建设中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我们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将此作为新一轮专业建设的核心。例如,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通过强化应用研究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卓越计划”“嵌入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专业与产业、教师与工程师、校内实践场所与校外实践基地的良性互动,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合力。

第三是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计划”“嵌入式培养”等为抓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培训师资、组织教学、建设基地等,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我们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面落实“以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

第四是制定激励政策,实施“双百计划”,三年选派100 名教师出国培训,100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走出去,瞄准地方和企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开展应用研究与服务,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麦:大类招生和培养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请问贵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如何顺应这一趋势?

宁晓明: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传统模式培养的单一专门人才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专业教育”转向“跨学科教育”成为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趋势。

淮海工学院积极顺应改革要求,针对海洋产业日益呈现出的实践性、复合性、创新性特征,以具有较高建设水平和明显发展优势的专业为核心,对接海洋经济与临港产业发展,集成建设五大专业集群,有效促进了教学资源整合和专业交叉融合。

从2012 年开始,学校结合承担的江苏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全面学分制改革,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学分制大类培养,并试点大类招生改革。按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扩大自主选择权”的原则,将专业依据学科关联度,整合为“海洋资源与环境类”“水产类”“大商科类”等14 个专业大类,打通相关基础课程设置,实行“大类培养、志愿分流、学制弹性、专业准出”的应用型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采取考核与申请审核制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阶段至少有3 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学生学业支持体系,积极改革通识课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级制、模块制、俱乐部制等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麦: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专业预警与退出制度,请问贵校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供其他高校借鉴?

宁晓明:近年来,淮海工学院不断创新专业建设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了专业预警与退出制度。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施常态化专业监测与评估,引入麦可思作为第三方机构对专业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评估。

二是如同上面所说,深化学分制大类培养改革,最大限度放开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限制,通过学生选择,反哺专业建设,增强专业活力。

三是落实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专业建设校院两级管理,推动专业自治。

四是结合学科发展、专业招生、学生就业等,分年度形成《专业建设与预警分析报告》,将专业评估结果、录取服从志愿率、申请转专业学生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触线的专业,列入预警名单,有针对性地采取“关、停、并、转、建”等方式,促进专业找准定位、特色发展。

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严格控制专业增量,着力调整专业存量,改造调整传统专业,停招3~5 个办学基础薄弱、社会需求不足、缺乏特色的本科专业,通过优胜劣汰促进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关闭窗口
分享到:
 
 
 
友情链接
新华网 光明网 人民网 中青在线 中国教育报 中国大学生在线 思政育人

招生咨询电话:(0518)80307598
江苏海洋大学办公室版权所有 地址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
电话:0518-85000   邮编:2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