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锐冰 通讯员 陈晓艳 徐力维 郭淑萍
今天,是第12个中国记者节。在淮工校园里,有一群大学生也在为这个节日而忙碌。他们是淮工的校园记者,学着不同的专业,却为同一个梦想聚在一起。校园里,他们拿着采访本来去匆匆;各个活动现场,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 大学生通讯社”,是他们的幸福大家庭。
忙碌,在梦想的路上奔跑
这些校园记者,都是普通的大学生。和其他同学一样,不仅要修读课程表上排满的专业课,完成繁重的学业,还要处理班级的各项事务。
因为有了校园记者这个特殊的身份,他们比其他同学显得更加忙碌。今年的中秋团圆夜,校园记者王静文看着室友拖着行李箱在楼道上渐行渐远,只能自我安慰: “ 不是还有大一军训的学弟学妹也不能回家团圆吗?没事的!”当天晚上,王静文要采访报道新生的中秋联欢活动,只能遥望明月寄相思了。
每一个校园记者都有和王静文类似的经历。国庆长假,校园记者黄威为了抓拍一组考研同学的照片,一直守在图书馆。每次活动现场,这个微胖的小伙子都拿着相机来回穿梭,只为捕捉一个满意的镜头。“ 为什么每次都看到你在流汗呢?难道你汗腺比别人发达?”大学生通讯社社长祁春琳开玩笑说。黄威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调侃,只是憨憨地笑着。
党代会、招聘会、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迎新、龙舟赛??校园里大大小小的活动现场都有校园记者的身影。只要有新闻线索,他们就会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不知疲倦地奔跑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用手中的笔记录每一个珍贵的画面,用独特的视角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
收获,让他们累并坚持着
“ 写稿是对耐力的挑战,在图书馆熬夜写稿,在寝室秉烛奋战,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 有时甚至做梦都在想标题,很纠结。”这些校园记者也有自己的苦恼。比如为自己的稿件见不了报而着急,兴致很好地去采访却吃了闭门羹??但这些,都是他们必须承受的。
“ 很辛苦,但是看到自己的名字最终印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之前的一切辛苦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每一个做过校园记者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 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新闻,更别说写新闻了,采访时问问题也没有逻辑,经过在通讯社的锻炼,我的写作能力提高很多。”大四学生吴亚楠感触颇多,她说: “ 如果没有通讯社,我不知道我的大学生活会是什么样。” 而已经毕业在上海参加工作的汤可娟曾经是大学生通讯社的社长, “ 刚开始在通讯社可能收获的是与人沟通的能力、采访技巧、写作水平,但之后收获更多的却是一种做好自己、欣赏别人的心态,一份至今影响自己的责任心。”
是什么理由让这些校园记者累并坚持着?他们发自内心地说,是“ 收获”!
温暖,是一种坚守的力量
对于大部分校园记者来说,他们已经把这份工作当成事业。那些有趣的经历、相处的点点滴滴,都让他们难忘。
最重要的是,这些大学生在做校园记者后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这里就是一个家,这个家的名字叫通讯社,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家人,家的温暖让我们谁都不想离开!”
大学生通讯社有老带新的制度,师父带着徒弟一起采访,并给予写稿、改稿的指导,甚至给新人排解生活、写作方面的困惑。
淮工大学生通讯社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社团,连续三年被评为“ 五星级社团”。“ 懂得责任,追求卓越”是他们的社训。“ 出于对新闻的热爱,以及对这个优秀团队的向往,让我在一轮轮的筛选中坚持下来。”通讯社的新成员、大一新生袁珍珍说。
目前,淮工总共有90名校园记者。其中,30名为大学生通讯社的正式校园记者,另外60名为实习校园记者。最近,他们正准备参加淮工第二届记者挑战赛,用手中的笔释放心中的激情。
苍梧晚报 2011.11.8 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