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2018年12月10日A3版
搭建涉海科技平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海洋人才,是淮海工学院在海洋学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该校在原有江苏省海洋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一批海洋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基础上,不断拓展海洋学科研究领域,推进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遥感大数据应用中心等涉海科技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近日,该校被评为2014年~2018年度“江苏省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
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完善
总投资近4000万元的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海洋工程技术综合训练中心、连云港市海洋与船舶工程研发服务中心、淮海工学院海洋智能装备研究院建设,目前已投入使用。
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有独立试验大厅、大型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水池、海洋测量消声水池、大型直线和环形波流水槽以及国内唯一的海洋无人艇远程操控系统。其中,海洋无人艇远程操控系统可以对我国沿海无人艇进行实时监控和操控,是目前国内集成度最高的综合海洋工程实验室之一。
中心可为海洋物理、海洋地质、海洋测量、海洋环境工程、环境流体力学、海洋调查与观测、海岸侵蚀与防护、港口水工学、航港流体学、船舶与动力学等数十门本科、研究生课程提供实践教学平台,为江苏省海洋科学技术优势学科、连云港市海洋与船舶工程研发服务中心和淮海工学院海洋智能装备研究提供支撑。
海洋遥感大数据应用中心提供决策依据
海洋遥感大数据应用中心团队由测绘与海洋信息学院海洋技术、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骨干教师和实验人员组建而成。
海洋遥感大数据应用中心围绕“一站两网”观测系统开展科学研究。“一站”是指卫星地面站,拥有一套海洋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应用平台。“两网”主要依托海洋调查实验室、黄海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响应试验平台及海州湾监测浮标,布设黄海近岸海域水文监测网和生态环境监测网。
中心针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近海资源评价与养护问题,以发展海洋遥感与物理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测绘交叉的特色学科为方向,开展近岸海域二类水体遥感机理、海洋环境变化的基础研究,开发数值模拟与3S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研究,为国家和地方提供科学决策服务。
黄海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服务海上试验
黄海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响应试验平台借鉴了德国、日本等国家先进经验,是一个具有国际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前沿水平的海上试验平台。平台上的海上试验站以及配套的测试分析综合实验室可对海区环境实时监测和原位研究。
该平台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科研人员相互协作,共同利用该平台,开展海洋生物、海洋物理、海洋化学和海洋工程等方向的研究。同时,平台能与渤海、东海以及南海海域海上原位研究形成互补,实现联动。
“互联网+渔业”实现养殖病害远程诊断
淮海工学院建设的“互联网+渔业”平台,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移动视频、显微图像采集、无线数据传输等技术,结合传统水产动物病害诊疗技术,搭建的校企养殖病害远程诊断平台。
水产病害发生时,养殖户可通过手机终端进入平台的自助诊断板块,将患病动物的信息和系统中的鱼病资料库自动对比,得出初步诊断。系统还会自动生成符合安全用药的处方,并及时建立电子病历,进行网络疫情测报及统计。遇到疑难杂症时,也可选择本地的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新的涉海科技平台建设,赋能淮海工学院学科建设,成为人才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