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2019年4月22日A4版报道
通讯员 王海 周锦忠
作为地处江苏沿海、“一带一路”交汇点连云港的地方高等学校,淮海工学院立足学校海洋特色,充分利用现有海洋学科的资源优势,通过专业整合和学科布局,于2018年4月成立了海洋资源与环境学院。该院立足学科前沿,致力于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为海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贡献智慧。
铸就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淮海工学院海洋资源与环境学院依托2007年建设的江苏省重大研发机构——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的科技资源,整合了化学工程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的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测绘与海洋信息学院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
该院现有教职工37名,海归人才6人,专任教师2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人。柔性引进国家“杰青”、江苏省“双创”人才等领军人物4名,教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计划十余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多项。
学院现设有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环境工程3个专业,年招生规模160人。年考研、出国率在20%以上。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联合培养博士后十余人。2018年,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评第三批江苏省示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构建一批高起点研发平台
海洋资源与环境学院是淮海工学院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主体。建有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高校中小企业海洋生物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质量安全控制工程中心、省级分析测试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连云港市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重点实验室、连云港市海产品检验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连云港市海洋生物功能产品开发与利用开放实验室、连云港市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4个市级平台,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黄海海域海上原位测试平台等2个中央地方共建平台。
学院实验室面积4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省级分析测试中心拥有500M核磁共振波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气相色谱质谱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一批大型仪器设备。科研和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条件达到了国内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每年服务企业50多家。
产出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
海洋资源与环境学院坚持“面向应用、特色发展”理念,主动对接科技主管部门、地方企业,不定期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该院与连云港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深蓝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盐城绿苑盐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地方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还与40多家企业签订了横向合作协议,服务企业发展,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防治是环境保护的研究重点,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国计民生问题。环境磁学是近10年来新发展的环境污染监测新技术,特别在重金属污染监测中具有简便、快速、经济、灵敏度高、原位和非破坏性的特点。学院团队运用环境磁学方法,建立了大尺度、高密度、原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为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提供快速、简便、低成本的调查代用工具,建立了复合污染状况下重金属的环境磁学诊断模型,对探明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明晰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与去向、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获得2018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围绕全球海洋环境变化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等引起的海洋生态系统变化问题,重点对环境压力下大型海藻对灾害性藻类暴发影响、对经济海藻养殖与可持续利用影响、海洋酸化对初级生产过程的影响、机制及生态效应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还进行了大型经济海藻条斑紫菜的大规模养殖生态修复评价研究,建立了基于多元化养殖的综合养殖模式和覆盖全年的大型海藻全时空养殖生态修复模式。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等期刊上,成果“海洋酸化对初级生产过程的影响、机制及其生态效应”获2016年度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