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1年2月5日

近日,记者从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对江苏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597号关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案的答复中获悉,自2009年以来,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海洋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2717.4亿元增至2019年的8073亿元,年均增长11.5%,占GDP的比重由7.9%提高到8.1%。同时,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与经济贡献度不断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9年,江苏省造船完工量1801.7万载重吨,占全国比重由“十二五”末的39.6%增长为49.1%;手持订单量3851.5万载重吨,占全国比重由“十二五”末的46%增长为47.2%;新承订单量1224.1万载重吨,占全国比重由“十二五”末的38.9%增长为42.1%。
2019年,江苏省海水养殖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达91.5万吨。海洋捕捞产量为44.6万吨,相比于“十二五”末略有下降。由江苏深蓝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国内首艘、世界最大的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顺利下水。
2019年,江苏省沿海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24.2亿吨,相比“十二五”末年均增长7.8%;集装箱吞吐量1829.2万标箱,相比“十二五”末年均增长3.3%。2019年,江阴港、镇江港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27.5%、114.7%。全省有7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超2亿吨,其中苏州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进入全国港口前十名。
2019年,江苏省沿海三市(南通、盐城、连云港)接待国内游客1.3亿人次,相比“十二五”末年均增长12.2%,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0万人次。沿海三市积极开发“江海之旅”、海盐文化等旅游产品,促进海洋旅游业较快发展。
近年来,江苏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总体上位居全国前列,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世界的1/10。“十三五”以来,由南通中远船务设计建造的“希望6号”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海工装备相继完工。
2019年,江苏省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423万千瓦、海上风电发电量达到79.6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华能如东300兆瓦海上风电场正式全场投运,国内首个“双十”(离岸超过10公里、水深超过10米)海上风电项目——如东海上风电场、国内离岸最远的海上风电场——华能大丰一期3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投入运营。
2019年,江苏省海水淡化产量达1.26万吨,同比增长15.4%;海水直接利用量71.9亿吨,同比增长26.9%。“十三五”期间,盐城新能源淡化海水示范园建成我国1万吨非并网风电淡化海水示范项目首条生产线,江苏丰海新能源公司的风光互补智能微电网海水淡化项目在西沙永兴岛安装投运。
多措并举激发“蓝色”活力
近年来,江苏省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开展海洋经济调查、加强教育能力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国有资本作用、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城市和示范区建设等举措,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完善政策体系方面,从2019年6月1日起,《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为促进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江苏省还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江苏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文件,并在经国务院同意批复的《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中提出,“强化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临海港城、港镇、临港产业园,协调临海开发和保护,将沿海城镇轴建设成为江苏新型工业化地区,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等。
在海洋经济调查方面,2019年6月,江苏省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成果通过国家级验收,基本摸清了江苏省海洋经济“家底”。调查发现,在2015年调查年份,江苏省约有5.4万家涉海法人单位,其中海洋产业法人单位约1.1万家,海洋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约4.3万家。从涉海单位分布来看,约1.1万家海洋产业法人单位中,沿海城市占63.4%、沿江城市(不包括南通市)占34.9%、内陆城市占1.7%。
在加强教育能力建设方面,江苏省大力支持海洋类高校建设,成功创建了江苏海洋大学。2017年,专项安排300万元支持相关学校引进以国家“千人计划”为带头人的国内一流海洋智能装备创新团队;2018年安排4500万元精准支持相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助推学校提升教学质量。
在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方面,江苏省综合运用各类专项资金,支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19年,江苏省财政安排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5.3亿元,支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9年,江苏省相关部门积极帮助涉海企业申报相关专项支持,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等12家船舶类企业共获得国家首台套装备保险补偿等专项补助3.43亿元。
在发挥国有资本作用方面,支持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发挥省级沿海开发主力军和投融资平台作用,大力推进特色海洋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发起设立的江苏沿海产业投资基金等系列基金累计投资26.84亿元,项目总数31个。支持江苏省港口集团发挥沿江沿海港口、岸线及陆域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作用,推进连云港、南通的港口企业进行资产整合。
在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城市和示范区建设方面,自2016年10月获批成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以来,南通市以示范项目建设为引领,努力促进以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据初步统计,截至2019年11月底,示范项目牵头单位及协作单位已投入自筹资金30.3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利税14.62亿元,新增出口额8亿美元,新增龙头企业3家。
自2018年11月连云港、盐城获批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来,江苏相关部门指导连云港市、盐城市编制完善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并召开专家审查会,对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送江苏省政府审批。示范区方案获得江苏省政府批准后,由江苏省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并报自然资源部备案。
推动科技协同创新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江苏省通过加强海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突破了一批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在支持海洋领域重大研发机构建设方面,依托江苏海洋大学(原淮海工学院)支持省重大研发机构——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建设,重点开展了海州湾特色海洋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地理空间数据集成分析和海洋工程测量、近海海域环境污染监测与修复等研发和服务。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支持地方政府、高新园区共建了一系列新型研发机构,安排省拨经费2900万元,开展海洋生物良种选育、近海生物资源开发、海洋活性物质与疫苗、海工装备等研发与服务,为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方面,2018年,依托江苏海洋大学建设“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重点支持了5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在海工装备、海洋资源利用等领域建立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累计财政经费支持1700万元,在海洋水产养殖、海洋信息、海工装备等领域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家。
在推进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方面,紧紧围绕海洋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需求,大力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十三五”以来,江苏省围绕海工装备、海洋能源、海水淡化等重点领域共组织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科技计划和项目160多项,省拨经费超过2亿元。同时,积极争取海洋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等一批项目得到科技部立项,突破了一批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江苏省在海工船舶、海上风电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已处于国内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