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校主页
新版旭日新闻网
资讯
学校要闻 校园快讯
媒体聚焦 党建动态
 
视觉
旭日视频
旭日观海
 
平台
校报在线 淮海之声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人民论坛网:江苏海洋大学:学党史 开新局 在擦亮“海洋”金字招牌上下功夫
2021-04-28 16:20   人民论坛网   (点击: )
分享到:

人民论坛网   2021年4月27日

江苏海洋大学党委立足学校实际,把学习党史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学党史解难事、谋大事、创新事、长本事,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实际成效,全力推进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建设。

画好坐标系科学谋划“十四五”突出蓝色发展理念

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迫切需要学校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海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将“蓝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保持追求卓越的强劲动力,在培养一流创新创业人才、产出基础原始性科研成果、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积极作为,是学校擘画“十四五”发展蓝图的核心。

学校以科技创新综合载体建设为牵引,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连云港“三新一高”主导产业为重点,围绕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实施“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培育计划”,在海洋科学、水产养殖、药学等领域巩固优势特色,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测绘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谋划布局、加速崛起,在关键技术、重大项目、重大成果等方面取得突破。

学校集中优势资源,致力于打造海洋科技产业体系,探索以海上原位平台、海洋综合科考船为核心的流动性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延伸学科建设领域,建立具有海洋特色及区域优势的综合性科技创新载体,注重需求引导和行业协同,加强江苏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综合性、交叉性、协同性高端研究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创新条件,推进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行。

找准发力点领导带队深入调研摸准行业人才需求

3月12日,由江苏省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南京大学、江苏海洋大学联合共建的自然资源部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与资源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在南京通过专家论证。这是学校积极融入“数字海洋—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建设、服务海洋自然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针对江苏涉海高校面广分散、培养层次以本科高职为主、培养方向面向海洋新兴产业较少等短板,江苏海洋大学精准发力、有的放矢,以海洋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科技和教育优势,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与国家区域经济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质量,形成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和服务社会的格局。

2021春季开学以来,江苏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自力带队,多次到山东、浙江、江苏个沿海城市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科研院所和涉海高校、职业院校调研,摸准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寻求新的校企合作空间,强化多层次“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合作。

学校以本为本,围绕产业链布局学科链,支持滚动建设海洋科学优势学科,增设药学优势学科,新增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新专业,停办一批市场需求度不高的本科专业。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目前学校有学术和专业硕士授权点20个,海洋科学等3个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

打造增长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拓展开放合作空间

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连云港区位条件独特,是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创新型试点城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个优惠政策叠加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支点,承载着推进国际海陆物流一体化深度合作创新的任务,对海洋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为了加强开放,拓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加快建设海洋文化推广传播平台,江苏海洋大学正积极推动与乌克兰国立造船大学合作共建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开展中外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加强海上科学和技术的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发起海洋大科学计划,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开辟境外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和海外综合渔业基地,有序发展远洋渔业,合作开发海洋资源。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开展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引导重点实验室与国际接轨,推动成员间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海洋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通讯员:陈晓艳)

关闭窗口
分享到:
 
 
 
友情链接
新华网 光明网 人民网 中青在线 中国教育报 中国大学生在线 思政育人

招生咨询电话:(0518)80307598
江苏海洋大学办公室版权所有 地址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
电话:0518-85000   邮编:2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