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 2021年7月28日

南京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炎热的夏天非同寻常。一批江苏海洋大学的“00后”大学生,在近日南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展现出了青年大学生特有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分别在各自所在的社区做志愿者,在检测点担负起核酸检测、排查登记、体温监测、秩序维护、防疫知识宣传等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他们不畏困难,坚守一线,用行动让南京早日渡过这一道难关。
社区有需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第一次穿防护服,连大口呼吸都不敢,一呼吸满身就全是汗。”江苏海洋大学土木194班的桑伟说起穿了将近7小时防护服的感受。

7月23日,桑伟通过“江宁区防疫青年志愿者”公众号报名,下午5点接到通知前往江宁区秣陵街道胜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加志愿者培训,培训后晚上8点到达诚基大厦核酸检测采样点工作,具体负责核酸采样前协助检测人群注册准备采样码的工作,以及采样开始后协助医务人员扫码检测采样人员的工作。就这样,桑伟从23日17点一直工作到24日凌晨3点。
在24日晚上9点开始的二轮采样检测中,桑伟所在的诚基大厦核酸采样点仅有三个采样小组,但工作人员不怕苦不怕累,身着白色防护服在闷热的环境中连续工作7个小时,没有一人退缩,期间有市民朋友给他们送去冰镇饮料,当核酸检测工作快结尾时,饮料全部变成常温了。他说:“身为一名江海大学生和共青团员,在疫情突发之际,我觉得有责任有义务站出来并参与到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中去,当社区有需要时,我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开展志愿工作。”
身为马路上的“红袖章”,很光荣
“您好,请出示一下您的健康码”,在南京市104国道出宁通道上,可以看到一位穿着雨衣身着红马甲、套上红袖章的志愿者正在有序地拦截车辆,查看经行人员的健康码和核酸检测报告。除此之外,他的工作还需要记录所经车辆的时间及车牌号,帮助一些过往人员完成健康码注册。他不断地从马路的一边跑到另一边,哪儿有车哪儿就有他的身影。这名志愿者是江苏海洋大学土木专业的大二学生,家住南京市江宁区。

“最近听我爸说社区招募抗击疫情的志愿者,然后自己在家也没啥事,就想着去参加一下为家乡做点贡献,第一天报名第二天工作人员就打电话喊我去了。”像许智豪这样的志愿者大概有六七个人,另外还有三个交警,工作忙的时候需要一直站到凌晨12点。虽然身着不透气的雨衣在马路上站一整天会很难受,但是许智豪也收获了一些温暖的瞬间,一开始工作站点没有热水只有矿泉水,志愿者们就一直喝矿泉水,后来下了很大的雨,就有社区居民主动给他们送热水。
“身为马路上的‘红袖章’,我感到挺光荣的。”这个大男孩笑着说道。
微薄之力,让南京早日渡过难关
27日,受台风“烟花”影响,南京下起了大暴雨。在南京市迈皋桥街道区检测点,来自江苏海大机械193班的志愿者金石从下午三点开始工作到晚上十一点,已“连轴转”近9个小时。东井村社区居民很多都是老年人,大多数人不会操作微信扫码,或者没有智能手机。金石的工作主要就是协助社区居民微信扫码生成检测二维码,以及为没有手机的老年人在工作手机中手动输入检测信息。

各大南京青年防疫志愿者招募群和公众号不断滚动着信息,各社区急需人手。金石中午看到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去社区报到,为社区核酸检测助力。金石大学期间就一直在做志愿服务中心的工作,“从来没有想过疫情会发生在我身边,当南京来到特殊时刻,作为青年大学生,我只想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尽快让我们的城市渡过难关。”金石说。
老年人的“谢谢”,很暖心
7月22日,在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的检测点,可以看到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正在引导前来做核酸的人有序排队,同时帮助智能手机使用不便的人生成核酸采集码。冯熙洁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一名江苏海洋大学的大一新生,原本可以利用暑假与家人多聚聚,但是在公众号上看到核酸检测急需志愿者,她立马就报名了。“因为是校青协基建部的干事,曾多次做过志愿服务工作,我就是因为喜欢做志愿者,喜欢帮助别人才去的。”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加入南京抗疫的队伍中时,姑娘朴实地说道。

当天的核酸采集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排队的居民渐渐少了,本来准备默默回家的冯熙洁,却收到了许多老年人的感谢。“我帮助的对象大多是老年人,他们在测完后都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再次找到我,特意跟我说‘谢谢’,此外还有企业专门给志愿者送来水果和水作为宵夜。”她的内心被一股暖流充盈着。(通讯员:高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