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围绕“两建一高”发展目标,不断深化学院内涵建设、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党建统领,赋能学院高质发展
学院党委以党建为统揽,促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发展高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把支部建在一线科研团队,成立“海洋藻类生物学科研团队党支部”,与江苏省海域执法监督中心就海洋科技研究、人才培养、海洋特色党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1人获连云港市优秀党务工作者。高标准完成党建“双创”标杆院系建设,4个专业(系)教工党支部党支部全部通过学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验收,获评校先进基层党支部。
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接受学校党委第六轮巡察,认真查摆问题、剖析原因、扎实整改,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结合起来,为师生办实事,先后改造了院系会议室、办公室,打造蓝色驿站、特色廊道,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环境。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抢抓机遇、推动学院博士点建设工作,多次组织召开参加专题研讨会商讨推进水产、海洋科学博士点建设工作,先后考察青岛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博士点创建工作和经验,对标补差。
加强群团工作领导,推动和谐学院建设,指导工会、团委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创新统一战线工作形式,先后荣获学校文明单位、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奖、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获三等奖等,院工会被评为先进分工会,学院教工之家被评为校优秀教工之家。
二、夯实师资队伍,打造教学保障铁军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师资结构,近五年共引进优秀青年博士22人、高水平人才1人,确保师资建设不断档,完善青年教师帮扶机制,建立青年教师助课制度,通过老带新、团队影响、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等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升,2021年获省高校海洋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省教学成果奖(高教类)二等奖1项,省职教类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22年获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周伟老师获评2023年最美港城人、马静老师获评2023年连云港教育系统五一巾帼标兵。
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探索教学改革。海洋生态与环境党员教师团队先后荣获连云港市“最美党员教师团队”荣誉称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称号,1名教师获评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我院教师参与完成的《“三链融合、三群协同、三环联动”赋能农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充分利用各类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综合能力,在学院的争取和支持下,有7名教师赴境外访学研修,6名教师到地方和基层进行挂职锻炼。
截止日前,学院共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51名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5人,高职比为78%;具有博士学位57人,博士化率为88%;硕士研究生导师5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教师获省级人才计划与称号50余人(次),包括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1人,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9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香江学者”1人,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杰出青年1人,17名教师被列为“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人选,20多名教师先后到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际著名大学与研究所进行博士后或访问学者研究,多名教师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团体任职。
三、提升科研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实行科研团队责任制。全院13个科研团队根据权责相适应原则分配资源、切割任务,在效率优先的同时兼顾公平,提高了全院教师科研积极性,近五年科研经费累计到账近7000万,超额完成学校指标任务,学院荣获2021年度科研贡献奖。
加强高水平科研项目培育,提高学院科研质量。学院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学院教师指导培训,提高全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近5年学院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项目1项,江苏省、教育部、科技部等省部级项目40余项,学院科研实力不断提升。
对接地方需求,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学院积极参加“挂县强渔富民工程”和科技镇长团服务项目,承担连云港市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渔业分团工作,选派江苏省科技副总23人、省级科技特派员9人,围绕“科技强渔富民”目标,打造了“一访一研一产业”科技助渔新模式,三任博士接续10年驻守高公岛,为紫菜养殖提供深度技术服务,助力养殖户增产增收。
做好科研提炼总结,社会反响良好。学院董志国教授领衔培育的江苏省首个海水贝类新品种 “江海大1号” 青蛤通过国家审定,实现了学校农业新品种知识产权零的突破,此外学院还获得范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上海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江苏省海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1项。
四、注重内涵发展,建设一流学科专业
专业建设方面,2019年海洋科学和水产养殖专业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2020年《海洋生物学》《海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入选省重点规划教材、水产硕士点通过省学位办审核,2021年获批4门省级一流课程、1本教材入选省重点教材出版名单,2022年水产养殖学获批国家一流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学获批省级一流专业,水产养殖学专业获评2023年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此外,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学方向)和水产博士点建设申报书通过学校审核,成为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
实验室及平台建设方面,学院实验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和提升,获批自然资源部“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与资源重点实验室”,涉海重大设施科学考察船和海洋科学综合试验平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水产养殖基地完成选址和框架性合作意向,有望年内达成一致、签署合作协议。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拓展教师学术视野,成功举办2022年中国水产学会青年学术年会、承办第三届全国水域生态牧场建设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举行学术报告交流50余场,植物学与动物学ESI潜力值突破0.8。
五、围绕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和各类主题教育,开展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题活动,开展党团史主题团课、诗歌朗诵赛、团史知识挑战赛等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学生一、二党支部获得年度最佳党日活动支部,海科201等多个班级获省“先进班集体”、涌现出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优秀团员、江苏省优秀毕业生、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等省级先进个人24人。
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强化大学生基本素养,学院出台一系列学风建设制度,通过学业预警、学业帮扶、学业导师等举措强化学生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质效,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考研工作先进单位,2023年学院考研录取人数114人,录取率超过45%,其中海环191考研录取率高达65.62 %,养殖191、养殖192、养殖4215班级升学率均超过50%。研究生培养提质增效,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通过校地(企)联合培养、实验室团队协作等,督促研究生深入生产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优秀奖1项,近年来25人考取博士继续深造,1人通过西藏专招计划考察,服务藏区发展。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强化核心素养。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决赛一等奖1项,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一等奖1项、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4项等;依托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平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志愿精神,2022年“技术服务惠民增产增收,科技兴渔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的社会调查和服务受到社会认可,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团队,疫情期间,倪嘉璇等青年大学生奋战在防疫工作一线,展现了大学生不怕吃苦、冲锋在前的责任和担当,荣获连云港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青年志愿服务贡献奖。
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厚植海洋情怀。学院积极拥抱海洋,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海味”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沙滩艺术创想、海洋科普竞赛等加强大学生海洋文化知识学习宣传和海洋意识培育,学院学生于世豪、陈磊同学先后在第12届、13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2022年学院在“全国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孙卫东一行参观我院海洋科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