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斗,在着力改革创新、强化思想引领、推动专业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新作为、新成效。
一、政治引领实现新发展
学院党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全体师生员工,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一是落实新时代党建要求,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全面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学院党委入选学校第二批党建“双创”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被表彰为2020-2021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入选“双带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被表彰为2021-2022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2名党员分别被校党委表彰为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二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门课程入选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个案例入选全国化工类高校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先后荣获全国高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大赛二等奖3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项目获评选为学校2021-2022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安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校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三是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履行“一岗双责”职责,杜绝廉政安全隐患发生。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守好意识形态、党风廉政、安全稳定三大底线。学院荣获学校2019-2020年度文明单位,2019年度、2021年度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荣获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学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党日活动
党委中心组实地学习
二、学科专业迈向新台阶
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标准推进学科专业内涵建设。近年来,学院以良好成绩通过“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务院硕士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先进材料功能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省智慧安全工程实验室”验收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批为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获批为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与治理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所在工程学学科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学院系统优化专业布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学校第二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认证申请获受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安全工程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获批为校级卓越工程师2.0专业建设点、校级产教融合品牌示范专业建设点。学院教师先后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江苏省一流课程3门,校级一流课程5门;承担省级教改项目5项;出版教材共计8部,其中2部获批为省级重点教材。高性能纤维材料产教融合重点基地获批为校级产教融合建设基地,建有应急管理学院、工信部新型电子封装材料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召开新型电子封装材料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启动会
三、师资队伍积蓄新优势
学院坚持“高引领、严考核、重关怀”,完善引才、育才、用才体制机制建设,建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热爱高等教育事业、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近五年,学院引进学术带头人1名、青年博士23名,晋升高级职称17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85%;新增硕士生导师31人;境外研修4人;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2个、教学名师1名,连云港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提名奖1名,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提名奖1个,江苏省“劳模工作室”1个,省高校教工系统先进个人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4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2人,江苏省科技副总25名,连云港市海燕计划7人,获批省级本科产业教授2人。学院坚持将师德师风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获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课程思政优秀团队1个,师德师风考核优秀3人。
四、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学院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地处滨海城市的区位优势,紧密对接区域海洋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打造“学院—产业—平台—团队”合作模式,深化校企、校地人员互动交流,积极推动与地方经济发展互赢互动。近5年来,学院积极探索科研团队建设,推进有组织科技创新,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53篇,其中SCI收录200篇,EI收录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7件。在国际专业权威刊物发表高质量成果获得突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oord. Chem. Rev.,Nanoscale,Chem. Sci.等一区刊物获得突破,在部分领域取得国际一流成果。科技成果显著增加,新增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新增纵向立项经费570.8万元,其中新增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项,立项经费181.8万元;新增省部级项目26项,立项经费247万元。累计与企业合作项目193项,累计横向经费3844万元。其中,王学松教授团队在磁学诊断技术上不断革新,解决了“大尺度、高密度、原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难题,在环境磁学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广泛国际学术影响。“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磁学诊断及其磁性矿物控制机理”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研发的土壤重金属环境监测的新技术和新途径项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推动了“环境磁学监测”领域的快速发展。王学松教授予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ingle year impact)”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高水平学术文章
王学松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五、学生风采彰显新活力
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科学统筹育人资源和力量,为学生成才辅石筑路。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让家国情怀浸入学生心田,学生党支部获校级最佳党日活动1个、1个班级获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佳主题班会”、3个班级获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班级”;二是以学风建设为立足点,大力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近5年,本科生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累计349人次,省级以上创新训练项目95项,发表论文221篇,SCI收录16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7件,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6篇。研究生获省级科研创新计划56项,发表论文129篇。学院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连续五年考研率均在25%以上,多次荣获校“考研先进单位”“学风建设先进单位”;三是丰富学院文化活动,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院积极开展品牌特色文化活动彰显学生风采,多次受到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近年来,学生获校“东浦杯”第二届龙舟赛冠军、“领航杯”男子排球赛冠军等多个集体荣誉,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获省市级表彰4次。
学生挑战杯大赛
站位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学院全体师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十四五”重点目标任务,聚焦内涵建设,紧紧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的新目标新使命,在各自岗位锐意进取、勇毅前行,以坚定的信心和更大的作为,奋力谱写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