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港学院文化寻访小组的学生们寻访了历史名人沈云霈。
据《板浦春秋》记载,清嘉庆七年(1802)建有郁洲书院。“在板浦镇,盐场所建,山课灶籍子弟。束修膏火,岁有常规,海州运判主之。”古代郁洲书院名人荟萃,“江淮学者,争出其门”的许乔林曾出任山长,“江北名流”沈云霈及其舍近求远拒辞石室书院掌教郁洲书院的故事更是闻名遐迩。
沈云霈(1854一1919年),字雨辰,江苏海州人。清同治十年(1871年)中举,曾任浙江某县知县。甲午战争前任浙江巡抚寥国嗣的总文案,解饷进京时,应会试,中甲午科进士,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农工商部右参议转左参议、邮传部右侍郎、署理邮传部尚书、津浦路会办大臣、吏部右侍郎。民国期间充任浦信铁路督办。沈云霈热心推进地方实业,力主陇海铁路一直往东修到海州,主张并筑岚山头、西连岛海湾、灌河口3个海港,并于民国九年与人合股在锦屏山南侧创办“锦屏公司”,开采锰铁矿。
据史料记载,沈云霈曾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回海州掌教于郁洲书院。相传,好友黄道传曾多次敦促沈云霈出山,请他在石室书院讲学,可是沈云霈坚持不就。后来沈云霈视故乡父老盛情难却,决定舍近求远,宁愿应聘板浦郁洲书院,也不愿在学长黄道传主持的石室书院“班门弄斧”。
鉴于沈云霈的地区影响力及特殊的郁洲书院“情结”,东港学院文化寻访小组先后来到市博物馆、图书馆与海州古城,深入了解沈云霈的生平事迹。他们实地探访了桃花涧沈家祠堂遗迹、海州西门沈家旧址,并有幸巧遇昔日沈云霈之子沈仲长的佣人、现年88岁的魏国有老人,聆听了他的回忆。老人口述的关于沈氏父子的生平轶事,让寻访小组成员与沈云霈这位郁洲书院历史名人有了更加亲密的接触和激烈的思想碰撞。沈云霈的生前事迹让郁洲书院的后人们肃然起敬,其后世遭遇却又不禁令人叹息。
“十载繁华醒后梦,万方患难死生中,手把寒梅说身世,百年同汝几枯荣。”沈云霈临终前的感慨变成了的现实的真实写照,“杨家花园谢家楼,沈二老独占大山头”的繁华印记早已褪去,呈现眼前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物非人非。昔日的沈家祠堂已被改造成紫竹林寺,沈家大宅的旧地已被开发成高楼大厦,锦屏山南麓的坡积台地上的沈云霈墓也早已被当地红卫兵所掘毁。但沈云霈生前致力一方经济发展的卓越贡献以及他与郁洲书院的历史渊源,足以令后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