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海洋科学研究生范佳乐、宋可心、陈泽宇等同学先后在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Aquaculture等海洋科学相关领域权威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这是该学院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尤其是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方面成效显著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以学科团队建设为抓手,坚持因材施教、宽严并济、立德为先,加强对研究生学术态度、科研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教育,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成效显著。
突出因材施教 鼓励个性化的培养措施
范佳乐是2019级硕士研究生,前不久,他在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中科院1区Top期刊,IF=4.5)上发表了不同粒径硅藻对温度变化应对策略的研究成果,这也是他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攻的课题。导师徐军田教授这样评价,“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海洋科学领域顶级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极为难得。”
据范佳乐介绍,实验硅藻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中,在海洋生物碳泵以及碳和硅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通过研究发现,硅藻的细胞体积每增加一个量级,最适生长温度、最大生长速率和热生态位宽度将相应减少一定比例。这项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在未来升温和营养限制的背景下,海洋硅藻群落结构将从大粒径物种向小粒径物种转变,从而对海洋碳泵和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深远影响。
“他把实验室当家,把海藻当孩子”,徐军田教授说,在藻类生物学科研团队中,范佳乐是出了名的“藻痴”,在研究生入学时就表现出了对藻类研究的天赋和热爱,勤能生巧,经过长期积累反复练习实验操作技能非常突出,尤其是在微藻培养方面,“他能从混杂着几十种藻类原始样本中准确分离出几微米的单细胞藻类,我们很多老师都做不到。”
“越来越多的学生读研期间能够以一作身份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源自于学院大力推行个性化培养的策略”,该学院副院长冯志华向记者介绍,大多数研究生入学后,成长目标很明确,针对不同学科方向、不同研究特长、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学院和导师都给予不同培养策略。
对于范佳乐这样对基础研究感兴趣,把科研当乐趣的学生,学院排除一切困难,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实验条件保障,也给予他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大胆尝试、反复试错,从查阅文献到论文修改。承办并推荐学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论坛,了解学科前瞻性研究领域;对于擅长应用研究的学生,学院也以横向课题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海洋资源调查、环境检测等产学研合作项目,在服务一线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寻找科研兴趣点,同时学院通过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中国水产学会青年学术年会等各级各类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提升实践能力。
突出团队建设 营造宽严并济的学术氛围
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衡量?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是重要标准之一,参与高层次学科竞赛的成绩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指标。
近日,2020级硕士研究生宋可心在导师冯志华教授的指导下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中科院1区Top期刊,IF=11.1)上发表了不同海水养殖模式下微塑料赋存特征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他主持的《潜伏在海洋的隐形人类杀手——中国黄海海域微塑料污染调研》项目获得了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一等奖。
宋可心带领项目团队通过在鲁苏两省黄海海域开展野外调查和社会调查发现,微塑料在多种介质中广泛存在,公众对于微塑料的认知严重不足,在导师冯志华、王栋、朱小明的指导下,团队针对黄海海域微塑料污染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形成调查报告,为政府环保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感谢团队的老师对我们的尊重与呵护、支持与期望,感谢小伙伴们的心心相印、朝夕相伴”。今年6月,宋可心在毕业典礼上分享他的科研经历时,感触最深的就是,团队的力量为成长插上翅膀。
宋可心在本科生阶段就加入了导师冯志华的科研团队,通过本科生学业导师指导阶段和硕士生导师指导阶段的连续培养,在团队良好科研氛围的影响下,逐步明确科研兴趣方向,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素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并进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长期以来,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以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为抓手,形成了以教授担任主要负责人,职称及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为骨干,研究生为主要培养对象,本科生为后备力量的一批科研团队,为研究生成长创造了既宽松又严谨的科研氛围。
学院在人才引进中,充分考虑科研团队的需求,填补研究方向空缺,坚持边成长边培养,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同时建立以“团队+绩效”为导向的学院科研绩效分配机制,将资源配置、绩效分配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挂钩,鼓励团队良性竞争。
突出价值引领 传承顶天立地的科研精神
2021级硕士研究生陈泽宇在导师周伟博士的指导下在Aquaculture(中科院1区Top期刊,IF=4.5)上报道了核电温排水区域大型经济海藻栽培的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不同温度、盐度和CO2浓度对龙须菜栽培的影响,证实了核电站温排水海域适宜大型海藻规模化栽培,为实现核电站温升区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有效路径,同时也为中国北方实现龙须菜的全年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泽宇深切体会到,通过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培育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让传统海水养殖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很有成就感。
“做科研一定要顶天立地,既要研究基础领域前瞻性课题,又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产业需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大海上。”徐军田教授表示,学院始终将“为谁做科研”“为什么做科研”作为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重要课题,教育引导学生恪守学术道德、树立远大研究目标。
学院将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计划,持续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伦理要求和学术规范指导。通过研究生入学教育、讲座和专家报告等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规范,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学院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导师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机制保障。
学院明确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在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评阅等关键节点,综合考核导师履职情况,引导教师在论文写作指导、学位论文多级审核等环节,全面强化培养过程监控,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