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培养贯彻OBE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成果导向,围绕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八大”计划,通过实施“333”工程打造“三全育人”大格局,抓实全过程质量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迅速提升。在江苏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中,学校连续两次获评A等次。研究生涉海成果集聚度不断提升,参与科研创新实践大赛成果丰硕,国际化视野、就业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
江苏海洋大学2013年7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6月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目前有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海洋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授权点7个及药学、测绘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国际商务、资源与环境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目前在校研究生1625人,“十四五”规划研究生规模将达到2500人。
坚持“三个围绕”,培育新时代“赶海人”
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政治引领,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与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共建“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抓实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党委书记上“研究生开学第一课”。抓牢研究生实践育人,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月系列活动,编写《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手册》,将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社团志愿服务引导,研究生志愿者冲锋在前,在疫情防控中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共有1050余人次组织学生核酸检测、校园巡逻等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100小时。2021年,获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1个、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团队”提名奖1项 、省优秀团队1个、省优秀调研报告1项、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1人 ;获国家奖学金22人、江苏省三好学生1人、省优秀学生干部1人、省优秀毕业生1人、省先进班集体1个。
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中心。完善制度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学籍学位管理、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文件30多个。抓实优质资源建设,落实《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推进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出台《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立项校级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4项,《虾蟹类人工繁育与育种》纳入国家“十三五”研究生教材规划;立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3项,第五届全国药学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2项。
紧紧围绕突出海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一半以上招生指标安排在涉海学院和专业,依托与乌克兰共建的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已招生海洋工程专业研究生;优先立项资助涉海类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优秀硕士论文培育等。建立涉海类学术创新平台,积极承办江苏省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关注海洋健康,守护蔚蓝星球”学术创新论坛为我校海洋科学和水产博士点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海洋智能装备制造与材料成形技术”学术创新论坛提升了机械工程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强化“三个合作”,夯实三全育人根基
加强校内外导师合作,打造协同育人“双导师”模式 。 在聘研究生导师926人,其中校内导师407人、校外兼职导师186人,校外实践导师333人。严格选聘产业教授,在聘省产业教授15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面实行校内和行业“双导师”制。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出台《江苏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基本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及管理办法》等,加大研究生工作站培育力度,2021年获评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1个。
教育与产业合作,拓展大院名企联合培养途径。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合作成立“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科教融合实训基地” ,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大连海洋大学、中国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及科技创新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博士3人。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入选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直接服务于药学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抓牢“三个关口”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严把研究生招生考试录取“入口关”。研究生招生自命题实行“教师-命题组-学院-研究生院-分管校领导”五审五核制,确保命题无差错、合规范、高质量。在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组织工作中协调全校资源,设置并使用专业隔离考场,做到防疫、组考两统筹,确保“应考尽考”,实现“平安研考、健康研考、温情研考”的总目标。
严控研究生全面质量管理“培养关”。 出台《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完善研究生教育督导机制。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持续提升双盲送审比例。 2021年学位论文抽检比例26%,学位授予率为98.64%。实施导师“六个一”工程智能管理,即导师每周与研究生开一次组会、每个月与研究生进行一次谈心谈话、每个季度进行一次研究生培养小结、每个学期了解一次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每半年参与一次研究生活动、每年与研究生讨论一次职业生涯规划,此举措督促导师积极主动关心每一位研究生,全面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成功。 开展“省-校-院”三级导师培训,实行导师定期分类考核,实施“评聘分离,动态管理,双向选择”,严格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严抓研究生学位论文与就业“出口关”。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组织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就业推介会,将就业情况与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奖励挂钩,多方协同有效促进研究生就业,2021年毕业研究生年终就业率达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