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校主页
新版旭日新闻网
资讯
学校要闻 校园快讯
媒体聚焦 党建动态
 
视觉
旭日视频
旭日观海
 
平台
校报在线 淮海之声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江海轩>>正文
服务国家发展需求 做强“蓝色”专业体系
2022-06-28 17:04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点击: )
分享到:

江苏海洋大学紧扣新时代要求,以育人为中心,以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为重要使命,坚持统筹布局、动态调整、改造升级、机制保障“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加快推进新一轮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不断夯实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统筹布局,打造蓝色专业体系。该校制定“1+5”发展规划,坚持“扎根淮海,面向黄海,辐射沿海,走向深海”的服务方向,主动谋划、科学布局,深入探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一是建强学科支撑。以“海洋科学”省级优势学科为基础,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点领域,聚力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增长极,构筑“海洋主线、理工主体、人文基础,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体系,以学科发展带动专业建设。二是构建特色专业集群。充分发挥人才培养集成优势,对接江苏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海洋科学类、海洋工程类相关专业,积极增设涉海专业及专业方向,重组成立了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海洋工程学院。响应国家医药产业布局“中华药港”建设急需,校企联合,重点建设药学类专业,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三是拓展开放办学。依托地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的独特区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拓展计划,积极与乌克兰国立造船大学等沿线国家高校开展海洋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扩大留学生规模,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获得教育部批准,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实施,专业特色优势不断强化。近年来,该校28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双万计划”,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4个,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1个,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一期工程项目全部通过验收, 5个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了“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动态调整,区域发展同频共振。按照“需求导向、规模适度、特色优先”的原则,探索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做好专业设置“加减法”,促使专业发展更加灵敏地响应社会需求。一是严格专业准入制度。完善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细化新专业设置条件和评审要求,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对区域海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迫切的新兴专业做“加法”,主动布局“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专业,把好专业入口关。二是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深化学分制改革,最大限度放开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限制。按照兴趣专长、政策性、特殊困难三种情况,分别制定转专业管理办法,允许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3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通过学生对专业的选择研判,反哺专业建设,促进专业优胜劣汰。三是落实专业退出机制。基于年度专业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经过充分论证,对不符合办学定位、社会需求不足、师资等办学条件薄弱、缺乏培养特色的专业做“减法”,采取减少招生规模、暂停招生,直至撤销专业等措施,为优势专业发展留足空间。近年来,围绕新业态、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新一高”临港新兴产业,该校先后增设了药物分析、机器人工程、海洋信息工程等新专业,同时对土地资源管理等12个本科专业暂停招生,进一步增强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改造升级,重塑专业价值内涵。聚焦海洋战略需求和产业变革趋势,以课程思政赋能专业建设。结合国家一流本科教育“双万计划”,把握新时代要求,全面重构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重塑对学生价值观念、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具有清晰映射关系的一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五育”并举,为老专业赋予新内涵。一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全员参与。组织编印《江苏海洋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手册》,将思政内容纳入新版课程大纲重要条目及教学评价体系,开办“领航计划”创新试验班,设立思政专项课题,选树先进典型,建成31门示范课程,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用思政为人才培养注入“灵魂”。二是注重海洋文化育人。依托海洋相关学科优势,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海洋资源保护法》等20余门海洋类通识选修课程。采用体育俱乐部形式,开放龙舟、皮划艇、帆船等系列水上运动项目。创新第二课程成绩单制度,融入劳动教育、美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化打造海洋科技文化节等第二课堂品牌活动,培养“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洋精神。三是提升协同育人成效。鼓励校企合作开展“嵌入式”“3+1”等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连云港港口集团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涉海平台,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不断完善多维协同育人体系,提升育人成效,切实增强学生服务海洋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机制保障,激活专业内生动力。按照“学校主导、学院主体、权责匹配、分类建设”的原则,制定(修订)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管理办法、基层教学组织设置与管理办法、本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稳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着力形成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一是完善专业建设分级管理机制。强化学校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本科教学委员会咨询、决策作用。落实学院专业建设主体责任,下放项目经费管理权限,开展新一轮专业负责人聘任工作,健全系(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各级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立分级负责的专业建设责任网络,压实目标责任。二是完善专业质量常态监测机制。建立专业核心、层级结合的质量监控体系,以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抓手,驱动“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建设。每年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状态数据分析,结合专业录取第一志愿率、生师比、转专业率、就业率、毕业生调查数据以及专业评估等相关指标,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深度剖析,为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提供重要依据。三是专业分类建设保障机制。鼓励学院主动实施专业调整,对于停招专业的学院,给予招生计划安排及教学工作量等方面的相应政策。设立专业建设专项经费,重点向优势专业、新办专业倾斜资源投入,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体系,倾力打造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广的重点专业,促进专业提升质量、铸造品牌,努力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关闭窗口
分享到:
 
 
 
友情链接
新华网 光明网 人民网 中青在线 中国教育报 中国大学生在线 思政育人

招生咨询电话:(0518)80307598
江苏海洋大学办公室版权所有 地址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
电话:0518-85000   邮编:2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