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校主页
新版旭日新闻网
资讯
学校要闻 校园快讯
媒体聚焦 党建动态
 
视觉
旭日视频
旭日观海
 
平台
校报在线 淮海之声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江海轩>>正文
奋楫扬帆 | 计算机工程学院: 聚焦实践能力提升 探索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4-09-23 15:37   计算机工程学院   (点击: )
分享到:

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立足高等教育的内涵和要求,实现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和实训实践创新。计算机工程学院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以产业发展和行业趋势为导向,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持续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探索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五年,学院获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顺利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产教融合课程1门;获批省级重点(规划)教材7部、省级以上教改项目8项;学生荣获20余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以及30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构建涉海计算机类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工程学院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区域发展和产业需求出发,形成了“一中心 三引领 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心”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三引领”即以一流党建为精神引领,一流专业为方向引领,以一流课程为质量引领,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提升教育质量与效果。“五融合”主要包括跨学科融合、产教赛融合、蓝色思政融入、海洋特色融入和校企共建融合。“五融合”的育人模式不仅将海洋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多学科交叉渗透,还将海洋意识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融入课程学习及实践训练的重要环节,并通过以赛促学、校企共建等方式,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海洋意识、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学院先后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与达内科技、昆山杰普软件等行业企业共建,根据实际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以及平台、基地等实习实训环境,为学生创造“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条件。此外,学院与合作企业建立了师资共享制度,聘请行业企业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产业教授或项目讲师,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前往企业接受工程项目培训,并在毕业设计阶段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度,以此不断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学院获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团队奖2项、省级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单项奖4项。

打造海洋特色鲜明的优质教学资源体系

学院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出教学资源建设的三种途径。包括:拓展网络资源空间,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的一流在线课程资源以及创新的教材形式;构建跨学科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特别是与海洋学科相关的课程;以及整合校企产学研资源,形成真实且具有教学价值的案例。这些举措构建了海洋特色鲜明且高度整合的计算机类教学资源体系,为培养具备涉海计算机技能的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学院的《网络管理技术》和《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其中,《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设,累计选课超过10万人。课程体系构建上,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港海物联网、海洋大数据、海洋信息处理等涉海类课程,并在传统专业课程中融入了蓝色思政案例,强化了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施珺主编的《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赵启升主编的《C语言程序设计—游戏案例驱动》、汪前进主编的《软件工程实训案例教程》等教材获批省级重点教材。这些教材中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应用案例,既有趣味性、实用性,又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满足了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被国内多所高校选用,且在实际教学中获得了师生一致好评。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学院通过产教融合课程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工程案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形成“产教融合、教赛相辅、学赛相长 ”的计算机类实践教学新模式。

学院成立了学科竞赛基层教学组织,积极构建了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的多级竞赛机制,将竞赛成绩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师生参与更高水平的赛事。学院将学科竞赛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课堂中积极探索项目化教学,要求学生结合竞赛要求组建团队,进行创新创业竞赛模拟实训,实现了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的有效衔接。学院现有6支学科竞赛团队,包括ARINE-Lab团队、程序设计团队、网络安全团队、虚拟仿真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互联网信息采集与分析创新竞赛团队以及智能系统与优化(IOS)团队。此外,还有5个学生科创竞赛工作室,分别是虚拟仿真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计算机视觉图像与机器学习研究工作室、人工智能与神经信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山海经”众创空间(互联网+众创空间)以及“信息技术类”大学生创新工作室。

学院还组建了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库,为不同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全过程指导。竞赛指导教师还积极与港海信息化及产业的实际需求对接,引导学生精心策划选题,并以高标准完成设计成果,涌现出如“透明海洋——多维感知海洋监测大模型领跑者”“智慧港口船舶交通管控与可视化系统”、“基于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海洋综合监测可视化平台”“基于传染病模型的网民情感演化分析及舆情管控系统”等一批优秀参赛作品,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江苏省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在指导学生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教师们不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通过竞赛,学生也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在完善竞赛作品的同时,不断磨练专业技能,并提高了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近三年,学院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等国家级A、B类学科竞赛中获奖20项,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69项,校级学科竞赛获奖287项,行业赛获奖58项。其中,网络安全竞赛团队在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参加2023年教育部网络安全攻防演习获得嘉奖。

近三年学生的就业率达94.3%,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在北上广和苏南地区就业人数达到70%以上。学院毕业生在阿里集团、腾讯集团、蚂蚁金服、快手科技、奇安信集团等国内顶尖信息技术企业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

关闭窗口
分享到:
 
 
 
友情链接
新华网 光明网 人民网 中青在线 中国教育报 中国大学生在线 思政育人

招生咨询电话:(0518)80307598
江苏海洋大学办公室版权所有 地址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
电话:0518-85000   邮编:222005